的创作者们也以民族化为己任,努力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手风琴作为一种携带方便、和声性强的乐器,经常被边区文艺工作者在演出时作为伴奏乐器来使用。这时的独奏曲目非常少,主要是配有简单伴奏的革命歌曲和民间小调。建国后,手风琴除了为歌曲伴奏或参与小乐队合奏的作品外,也出现了一些从民族音乐中提炼而成的改编曲。“文革”时期的手风琴除了为革命歌曲伴奏,作品的创作也多以改编革命歌曲和样板戏音乐为主。这些作品在改编过程中,大胆追求中国民族化风格的表现,力求模仿民族乐器的音响,拓宽手风琴的表现技巧,丰富乐器的音响效果。这个时期,王域平先生创作了独奏曲《牧民之歌》,这首乐曲的出现突破了这一时期中国手风琴作品改编、移植歌曲的局限性,标志着中国手风琴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今后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文革”以后的手风琴创作已不再满足于以往那种“民歌加和声”、“主题加变奏”的思维模式,也超越了单纯改编的框框,开始追求审美的通俗化和音乐语言的群众化。发展到近代,随着国外手风琴艺术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手风琴曲无论是在技法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开始接受国外先进思想,出现由传统向现代转化、从继承传统技法开始转向对新技法的探索、运用和创新,而李遇秋、王域平、王树生、李未明等一批手风琴演奏家兼作曲家的介入,更加推动了手风琴的民族化发展历程。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乐曲风格的构思还是美学意义的追求方面,都十分强调旋律的民族化,从而为手风琴音乐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手风琴已逐渐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手风琴音乐艺术,开拓了一条中国手风琴音乐艺术民族化的道路。
二民族化的表现手法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民族有了独特的审美观与情趣,必然会形成独特的艺术。由于历史的沉积,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变幻以及时代的迁移,使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里形成的特有民族文化用艺术形式发展而成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民族化”。世界各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论中国手风琴音乐民族化的发展及创作(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