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网络语言的失范性
1、粗俗化倾向
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特点,在给网民交流和发表言论极大的自由空间的同时,也引发了网民的道德风险问题。对那些道德素质不高或道德自律能力不强的人来说,网络在极大程度上,便成了一个没有任何传统道德束缚、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可以肆意张扬自的地方,这样就很容易诱发他们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这正是网络中脏话粗话横行,相互谩骂或人生攻击等现象时有发生的原因。“狗屁”、“他妈的”等一些粗俗字眼在聊天室中更是司空见惯。这对那些认知能力弱、自控能力差,同时,好奇心强,易于模仿的的青少年影响更大。这也是当前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之一。
2、英文化
网络社区里,人们由于受英语的影响,背离了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范或译文文体式语言,或中英杂糅,或生造词语,如前面提到的BF(boy friend)、GF(girl friend)、IOW(In other word)等充斥着虚拟世界。这些,从语言本身看,使得语言表达不伦不类,令人费解;而从更深次来看则是汉以语为形式的中华民族文化主权正受到网络“文化殖民”的威胁问题
[4]。由于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当英语通过网络影响着千家万户的时候,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也必定会同时被无意识地模仿,并逐步由感性的欣赏变为内在的理性追求,使一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影响。
3、错别字泛滥
在BBS和聊天室中,错别字现象用“铺天盖地”、“泛滥成灾”来概括一点也不夸张。随意点击开一个网页的BBS或聊天室,都能深切感受到错别字的滚滚洪流。如“关税”(灌水)“腰条叔女,君子好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跳之舞”(跳支舞)、“紫醉今迷”(纸醉金迷)、 “服用兴奋机”(兴奋剂)、“泥称”(昵称)、“烤烟”(考研)、 “幸奋”(兴奋)、“利大于敝”(利大于弊)、飞常快乐(非常快乐)等等。这些错别字产生的一部分原因是网民大多采用拼音输入法,而在打出词组时为节省时间不进行选词,只按照汉字出现的顺序输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有些网民对这种不加选词造成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效果感到新奇有趣,故意将错就错。其后果是在一些规范化的写作中也出现同样的错别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作文中;而对于将错就错的网民来说,久而久之,在其需要使用规范化词语的时候,由于惯性,也可能出现错别字。这对汉语的规范问题产生的影响可想而知,特别是对汉语基础教育的冲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