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由“教”与“育”组成,“教”是“教授,传道、授业、解惑”,育是“培养,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两个字必然连在一起,若“教”与“育”分开,那“教育”的含义就会混淆不清,因为“教育”的合成意义为“教授知识,培养人才”。
数千年,有不少人误解了这两个字,有时将其单纯理解为“教授知识”,而有时却将其理解为“培养品德”。“教授知识”能提升人的知识内涵,若单纯只有“教”,那即使错教,杂教甚至乱教,也似乎无可厚非。“培养品德”是用尽一切方法将人发展成无损国家、无损人民的人,可是如果这个社会的人都只会喊空口号,毫无才干,毫无专长,那么这个社会还能发展吗?
从古到今,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培育人才。在孔子之前,教育被官方垄断了,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从孔子开始到今,私学就一直存在,而教育的范围也随之扩大。自隋之后,科举创的出现,教育的意义似乎有了显现,无论民间还是官府,都有大批的人才被挖掘出来;为国效力。不过也有很多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才”。
至此,我们应该明白,光是“教”或“育”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两者结合,这样才有用。我们来看看现今的教育,许多青少年感叹压力太大,可是,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教导,国家的重担,统统被冠以“教育”之名压在一群原本活泼的青少年稚嫩的肩头上,殊不知他们已经快被压得喘不过气未了。试想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吗?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如果把“教”和“育”割裂开来,我们永远不能回答钱学森先生的问题。
[点评]升格部分:“从孔子开始到今 ‘人才’。”修改前是:从孔子开始到今,私学就一直存在,而教育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可那些培育出来的人才却无用武之地。在隋之前,有才干的人被摒弃在外。自隋之后,科举制的出现,教育的意义真正显现,无论民间还是官府,都有大批的人才被挖掘出来,为国效力。而当时的教育很随便,你可以去私塾读书,也可以在家自学。
升格理由:材料扣题不严,“教育”与“人才”的关系不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哲学思辨中遨游半辈子后的幡然醒悟。的确,除了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外,我们还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诗意的家园在。在这一家园中,我们可以享受文学、音乐、爱情、亲情 从而获得精神的幸福与满足。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陷缧绁,只要你的心灵是自由的,只要你:有放飞心灵的那一片蓝天,只要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汲汲于富贵,不醉心于功名,那么你就能超越物质化的生活,摆脱尘世的羁绊,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诗意家园,获得诗意般的美好人生。 作文“结”写作导引
【生活话题】
出示话题,引发思考
结
审题训练:
什么叫“结”
提示:
结:1. 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如:解结;蝴蝶结;装饰结;2. 关键,如: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3. 比喻心情烦闷,心里有结,如:意有所郁结(司马迁《报任安书》)。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猜想(20)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