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的整体水平存在下降趋势。[4]现行的英语教学过程的单调性和固化性,如果不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4.教学目标的“二次开发”
英语课程标准设定的教学目标分五方面内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这五个内容有划分为九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具体翔实的目标描述。在五个目标描述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描述得比较得体、明确,尽管有的语言技能目标描述有过高之嫌,却也不失“可操作”特点。但是,情感态度目标和跨文化意识目标不够清晰、不够系统。[5](56)例如,在“情感态度”五级目标中,一共有十个目标,其中可以操作和评价的似乎只有2、3、4、5、7、8,至于1.“有明确的学习英语目的,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交际。”9.“对祖国文化能够有更深刻地了解。”10.“乐于接触并了解异国文化。”这三个态度目标定得过于笼统,不便于操作和评价。再如,在八级情感态度目标中,所有五个目标都类似五级目标的1和10,十分笼统,无法测量和评价。[6](22)如果,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就无法起到引导教学和评价教学的目的。因此,如何把这些制定模糊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和测量的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权限和原则
了解和遵守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权限是确保英语课程完整性、系统性和功能性的重要原则,同时也是确保“二次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条件。教材的“二次开发”必须在一定的权限之内进行,否则,“二次开发”就会变成“偷工减料”的口实,将对教学质量造成不良后果。根据国家有关课程教学政策和课程与教学理论之规定,教材“二次开发”的权限应该有以下几点。
1.教师有权利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包括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教材开发与管理”部分中有明确地论述,“教材的改革应该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该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该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探究。”[7](53)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对教材的取舍和调整并不意味着教材不合格或者完全不适用。因为,即使再优秀的教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有取舍和
调整的余地。[8](151)国家的课程教学政策赋予英语教师的这种权利是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2.教材“二次开发”必须在国家规的课程教学计划框架内进行。
国家制定国家课程在各个教育阶段中的课程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数量、总课时数、周课时数以及课时分配结构,严格控制学生的活动时间和基本学业负担。[8](43)教材“二次开发”不能超越这个界限,整个开发的行为和工作不能违反国家关于“课程结构、学习领域、科目数量、总课时数、周课时数、课业负担和活动时间”的政策规定。任何改变课程结构,减少和增加授课时数,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做法都将视为“违规行为”。
3.教材“二次开发”必须确保课程标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在“二次开发”过程中,可以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学校状况和学情实际适当调整标准。但是,不允许随意降低课程标准或破坏课程标准结构,因为课程标准是国家确保培养学生的共同的、全面的素质的统一的、最低的要求。教材“二次开发”应该着力解决和完善课程标准当中不完善、不具体的标准要求。例如,如何把情感态度目标中那些模糊的规定变成具体化、可操作化和可测量化。
4.教材“二次开发”必须基于教材进行。
任何脱离教材的 “二次开发”都是不可取的、不科学的、也是不严谨的。教材的编写毕竟是在课程和教学专家、学者的科学、严谨的工作下完成的,其基础性、系统性和典型性是其他任何教学资源都不能比拟的。因此,恪守“基于教材”的“二次开发”原则是不能动摇的。我们的“二次开发”主导思想可以是“基于教材,超越教材”,把适合学情需要的有关教学资源补充到教材中来,或者把教材中的不合时宜的内容做以调整和替换,延伸和拓展教材的资源性功能。
5.教材“二次开发”必须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的真正价值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创生出来的,教材的“二次开发”只有在学生的参与下,才显得有实际意义和教学价值。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教材“二次开发”只能是盲目的、无效的和主观臆造的行为。从而也就失去了教材“二次开发”的真正意义。教材“二次开发”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学”。 其核心价值指向是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过
后的行为变化和心理变化。教材“二次开发”就是教师在发挥自己教师专业作用的同时,为学生搭建有效学习的认知平台。
四、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是指导我们如何有效、科学和合理的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有效的“二次开发”策略,对于我们更好的实施英语教材“二次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先决条件。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提升目前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教学”含量。“有效教学”是相对“低效教学”提出来的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的学术观点和教学实践。传统的有效教学往往局限于课堂学习纪律、教师的教学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合理的教学设计等方面,固然这些传统的有效教学内涵仍不失其真实含义和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效教学内涵必将会增添新的意义。实践证明,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内涵外,真正的有效教学必须重视“教学资源”在有效教学中的关键性作用。教师的“教学资源”意识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选择整合能力是决定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能否转变为教学现实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使用教材”、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也包括“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开发与利用。
2.优化整合策略
教材“优化整合”策略是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质性途径。两者具有内在和外在相互联系的逻辑关系。教材的“优化整合”势必关系到教材的“二次开发”,而教材的“二次开发”必须依托教材的“优化整合”才能够实现。教材的“优化整合”策略是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教情实际,通过分析和筛选,把那些合适的教学资源按照教学规律进行优化和重组,使之有效的发挥促进学习、促进发展的作用。“优化整合”策略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材与教材之间的优化整合,因为,“一标多本”的教材编写管理机制使教材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编写体例、语言素材选用和学习内容设计等都各具特色,相得益彰,为有效教学提供了“优化整合”的利好契机。例如,有的教材听说和阅读方面处理得较好;有的在在词汇和语法学习设计上很有特色。这样,通过优化处理和合理的整合、彼此借鉴就会极大的提高教学
实效。另一个是教材内容之间的优化整合,教材编者在选用教学素材时,可能根据不同的编写体例,如“话题”、“功能”和“结构”进行教学内容安排,往往相近或相关的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可能会因为出现在不同的“话题”中分而分散安排。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同类知识集中学习强化,便于学生形成认知心理“图式”以及整体感知所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有关体育运动话题时,可以把教材内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内容适当整合在一起;再例如,还可以把具有相同语言、文化内容的听力材料和阅读材料整合到一起进行学习。
3.教学设计策略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为教材“二次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的支撑。在实施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教学设计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策略可以起到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次开发”的本意其实就是“再次设计”。教材的第一次设计是专家学者的心智成果,是国家课程标准的统一体现。由于教材第一次设计具有很强的“普适性”特点,因此,在教材发放到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手上时,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是必会产生许多的无效教学。如果教师能够针对学情实际,根据教学设计理论要求和设计方法,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以据分析结论,调整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再次设计”,使之能够“实事求是”的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教材的最佳实效。
4.集体智慧策略
教材“二次开发”是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的新产物。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包含许多理论和实践的复杂因素。因此,实施教材“二次开发”活动必须要依靠教师们的集体智慧,这样才能够确保教材“二次开发”不会发生偏差。集体智慧策略就是通过教研组或科研组老师们的群策群力,以及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把教材“二次开发”的工作科学的、理智的、有程序的做好。在教师群体中,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理论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也有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的年轻教师,如果把大家的教学智慧集中在一起, 就会有效降低“工作失误” 的风险。
英语教材“二次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尽管其理论与实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这个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将起到弥补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具有填补性价值,对当代有效教
学论更是有丰富和拓展的意义。它使我们从课程的视野来看待教材、使用教材和开发、整合教材,从而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更加有效。
[J][1]
郭宝仙. 英语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2]
俞红珍. 教材“二次开发”的理念与目标,《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8期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4]
王方梅. 《海南2007年英语高考成绩分析》.海南:海南省教育培训研究院,2007年9月.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7][M]
钟启泉. 《课程与教学概论》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p.43. [8]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p.151.
[J]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