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 要:《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索过程就是要努力追求“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
关键词:数学 课堂 学生主体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中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从而突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索的主体地位。
因此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主要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 诱发自主探索的动机,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突出表现在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谋求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做出安排、监控和调节,对学习结果做出积极的总结和评价。自主性要求学生逐步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培养独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学习方法的主体就是学生自己。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起点,学生探索的热情往往来源于探究的内容,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解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放心地去让学生自主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主探索的目的不单纯是在于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在于数学学习方法与情感的体验与获得。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诱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动机。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后,练习中见到的都是一些规则的立体图形,而生活中有时需要知道一些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课上我给每一组同学发了一个土豆,要求他们想办法计算土豆的体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有的量,有的算,还有的学生在静静地思索,他们要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这就要他们要综合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学生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方法,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设计好富于探索的教学内容,在形式上要有丰富的题材环境。诱发学生认知结构的强烈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猜测的兴趣和验证的倾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