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比较简单,还可以有重复、 脱节、颠倒、补说,也有起填空作用的“呃,呃” “这个,那个”之类的废话。 写作的情况不同,口语中的各种伴随因素不起作用了,只有标点符号还起一点作 用,但也有限。书面语只能用别的手段来弥补不足:扩大用词的范围,使用比较 复杂的句子结构,尽量排除废话,讲究篇章结构、连贯照应等。口语和书面语的 这些差别是由使用条件决定的,它们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的风格变异。 10、 书面语与口语脱节分为几种情况?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改革书面语?
人们能听到同时代的人说话,听不到过去人说话,因此,没有办法模仿古人,这种情况促进 口语的演变。人们不仅能看到当时的书面语,也能看到过去的书面语,这就为模仿古人提供 了可能。宗教经典、法律条文,他们的权威性叫人们不敢轻易改动其中的字句。优秀的文学 作品和哲学、历史名著也起着类似的作用。这些因此促使人们模仿古人,因此在书面语的保 守力量特别强的条件下,往往会形成书面与口语的脱节。 我国的书面语和口语不同,除了以上的原因外,有其特殊的原因。 第一, 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记载儒家经典的语言自然也成了不得更改的
万事楷模,是读书人模仿的榜样。古代的科举考试,特别是八股取士,强调替古人立言,参 加考试的人只有模仿古人的书面语,才能考中。这也加强了书面语的保守性。 第二, 汉字对书面语的影响。
书面语脱离口语是违背语言发展规律的反常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会根据社会的需要,
31
采取必要的措施,改革书面语,使它和口语一致。
第七章 语言的演变与分化
一、名词解释
社会方言:是同一语言内部由于社会因素不同而造成的各种变异,有多少种 社会因素造成了语言在某些方面的不同,就能区分出多少种社会方言。
地域方言:是某一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变体,常简称为方言。
亲属语言:是指从同一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 谱系分类: 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 出的分类。
二、填空
1.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 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3.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有强烈的排他性。 4.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一般有语系、语族、语支、语言。
5.从语言谱系来看,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法语属于印欧语系拉丁语 族;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 人的因素和社会因素构成了语言演变最基本 的动力。 语音变化。 例如,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如, 一些高频词语在使用中常常磨损, 造成语音的弱化,常见的虚词在语流中通常都是以混元音 ? 为韵母。在社会交 际中,英语中的 good bye 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缩短了,只说 bye。 又如词汇变化,偏好不同,说法也不同。一些年轻人不说“很多” ,而说“N 多” 还有语法变化,正因为是约定俗成的,也就可以改变。比如,现在很多人把32
“请发短信给我”说成“请短信我” ,虽然语法改变,但意义没有改变。 运用中的活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 纽带。同一个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必然会带 来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接触或统一必然会造成语言相应的变化;人与人交 流时的创新要求、省力要求也必然会使得语言变化和调整。
2.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要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 一种平衡的状态。 语言符号是音和义的结合,符号和符号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区别。如果语言 符号的区别性受到干扰、破坏,就会引起语言系统的变化。比如,远古汉语是单 音词占优势的语言,那时候的语音系统比较复杂,声母和韵母中音位和音位的组 合方式比较多样,因而单音节的词互有区别。之后先后发生了复辅音声母消失、 辅音韵尾合流等变化,音节结构趋向简化,声调因此应运而生。 语言中有语音、 词义、 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 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 都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3.什么是语言演变的渐变性。
渐变性是语言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语言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渐变性可以从 两个角度来理解: (1)语言是由各语言要素过程的,这些要素不能“要变一起变” ,
只是少部 分的逐渐变化,大部分保持稳定,才能保证语言交际的顺畅进行; (2)语言被不同的人使用,因此语言要素的变化不可能一下子涉及所有的 人,语言群体越大,变化扩散到整个群体需要的时间就越多。比如,北京话零声 母有从 w 到 v 的变化,但目前仍然处在变异状态,不少语言调查都表明,这一变 化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等条件下都有不同的变异情况,也就说明 这一变化的扩散具有渐变性。
4.什么是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 语言的不平衡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语言的各要素在演变中是不平衡的,一般来说,如果不涉及外部语言 接触的影响, 词汇方面变化得最快, 因为词汇对社会现象最为敏感, 大量新事物、 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要求大量的新词涌现;而语音方面就要相对慢一些,因为 一个语音的演变会涉及一批使用这个语音的语素, 而且语音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 紧密,一个音的变化常常涉到同类的语音,比如, “腭化” ,舌根音 k 如果腭化, 通常其他舌根音也会腭化,正是由于语音变化涉及面比较大,而且与社会变化没 有直接的联系,变化相对就慢。而语法作为符号的组织规则,稳定性的要求相对 来说更强,词汇和语音作为组织材料,其变化较少影响到作为框架的语法。从古 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词汇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再次 之的不平衡状况。 再次,不同的人群在演变中也有不平衡的状态,有的人接受变化快,通常是 年轻人,有的人接受慢,通常是中老年人,有些地方的人群变化快,通常是文化 中心或者政治经济中心,有些地方的人群变化慢,通常是相对不发达的地区。 最后,同一语言子系统也有不平衡的变化,比如,词汇系统中基本词汇变化 慢,一般词汇变化快;语音系统中处于双向聚合中的语音变化慢,处于单向聚合 中的变化快。
5.谈谈语言演变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的关系。
语言的渐变性根源于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因此,就 语言整体而言,就语言整体而言,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突然之间变得面目全非,否则,人们就不能在使 用语言进行交际了。渐变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首先,语言是由个语言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不能“要 变一起变”,只能少部分的逐渐变化;其次,语言被不同的人使用,因此语言要
素的变化不可能一下子涉 及所有的恶人,语言群体不同,变化扩散到整个群体需要的时间就越多。
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语言演变的渐变性。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 速的,而是不平衡的。
第一,语言系统发展变化不平衡。在语言各子系统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最快,相比而言,语法的 发展变化就要慢得多,语音发展变化的速度也较为缓慢。语言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 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当稳固的。
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较快、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 同文化的接触较为频繁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
语言变体发展变化不平衡。地域方言的形成,本身就是语言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性在空间上的一种表现。 各种方言形成之后,在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方向上也不是完全同步的。例如在汉语诸方言中,南方的一些方 言发展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保存古代汉语的成分较多,而北方的方言,特别是北方官话区的方言,发展 变化的速度就相对较快。
语体是语言的一种重要的功能变体。各种语体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平衡性。例如,在汉族的传统中, 一直存在着轻商的观念,因此,在汉语史上一直没有形成与商业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广告语体。但是,改 革开放以来,商业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之广告语体在当今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几乎成了我们 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方言的联系与区别。 答:社会方言是同一语言内部由于社会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各种变异,社会方言的差异是有限的,它们 共用语言系统,语法框架和主要的词汇材料,差异主要在词汇上。
地域方言是某一语言在不同的地域上的变体,简称方言,地理因素可以造成变化密度上的差异。“五 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形象地说明方言之间的差异。
社会方言的不同,一般的前提是这些社会方言处在同一地域上,而地域方言主要是强调由于地域的不 同造成的差别,而不考虑社会方言上的一些区分。
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虽有差别,但仍属于同一种语言,它从历史的角度讲, 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亲属语言的产生。例如原本说同一语言的人群,由于 战争、在灾害等因素分割开来,由于交际联系隔断,各自发展,最后形成了不同 语言。而很多都到了不能互相通话的程度,因此亲属语言的社会分化在历史过程 中造成的结果,强调的是语言在历史上的同源。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一、名词解释
借词:也叫外来词,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语言联盟:也称“语言的区域分类”。它是语言接触造成的一种状态,是 指地域相邻的语言之间因相互影响而造成众多相似性的情形。
语言替换:斯大林称为语言融合。是指一个社会集团不再使用原来的语言, 而换用其他的语言。
语言底层:在语言替换过程中,由于长期的接触和弱势语言母语习惯的干 扰,换用的强势语言会留下被替换语言的痕迹,这类痕迹通常称为语言底层。
共同语:共同语是在民族、国家观念形成后的一种高级形式。共同语分为 两种,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共同语不仅包括书面形式,还包括口语形式。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 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其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 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 物。
克里奥尔语:也叫“混合语”。 指在特殊的社会共同体里,经过洋泾浜化 后扎下根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被下一代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的语言。
二、填空
1.语言发生接触的前提条件是社会接触。
2.语言接触从根本上说是使用语言的人之间的接触。 3.共同语分为两种: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即普通话, 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这主要是政治的原因。
5.世界语是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提出来的。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练习题及答案 (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