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全国模范教师、省教学能手、市教学能手多名。姜校长注重师德的培养。曾推出卢建国校长、谢铮老师、柳元主任等十五位师德标兵作为全体教师学习的楷模。尤其注重班主任工作,不仅大幅度提高了班主任的待遇,而且定期组织班主任进行工作培训。
姜校长勤于学习、开拓进取的精神更是令人钦佩。曾多次带领领导班子到外地参观,学习名校的先进教学经验,以改进我校的教学,并多次邀请省和国家级名校的教师来我校传授经验,指导教学。我校实行“637高效课堂”以来,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很大,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姜校长认定这是我校走出困境、走向快速发展的一条通道,便坚定不移地在学校推行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并带领主管教学的一班人马天天深入课堂听课督促,树立典型,全面推广,为我校的教学改革推波助澜,助威呐喊,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飞速发展。
姜校长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对校刊《星河》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 一、走出盲区
市二中的生源差,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对于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想成人成才,就是想让孩子考上大学,而社会舆论评价也从来没人说你生源如何,而是看你考上了多少大学生。生源确实是差,但我们历来认为不管是优秀学生还是学困生,送到你这儿就得负责,我们的目标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姜校长常给老师们讲:教师必须有事业心,必须有责任感,必须对每一个学生都负责,必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不能有任何的疏忽,不能有一点马虎。工厂可以出次品、废品,但我们教育不能有一个次品,更不能有废品。一个次品或废品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是永远不能挽回的。如何安排教学,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如何能使更多的学生进得来、留得下、坐得住、跟得上、学得好、有提高,如何能使更多的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了市二中人研究的重点课题。
11
客观的讲我们的老师不能说不辛苦,不能说不负责,学生不能说不努力,不能说不想进步,但几年来应届生高考达线人数一直在100人左右徘徊。靠传统的课堂教学 模式,靠时间加汗水来拼,想改变学校的现状真是太难太难了!面对这样的状况,全校上下都在苦思冥想,农业产量大幅度提升靠什么?靠的是科学种田,一个科学种田能顶十个精耕细作。我们教学为什么不能也来个“科学种田”呢?在世界范围内,“满堂灌”已逐步被淘汰,而我们却依然把“满堂灌”视为法宝,这怎么能行?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先天素质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校教学质量不能全面提高的最大症结就是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学生厌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一统天下,唯我独尊,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儿的讲给学生,尽管老师讲得天花乱坠,手舞足蹈,实际上学生要么昏昏欲睡,要么思维掉队。课堂讲,自习还讲,没有学生的自我思考、消化,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生硬的满堂灌,盲目的题海战,好一点的学生还能跟得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生就跟不上了。面对如此困境,董事长明确指出:二中的出路就在课改。而如何改,构建怎样的模式呢?这是摆在二中人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二、他山之石
2007年12月9日,卢建国校长、马培植主任、罗志远主任带领教学骨干16人赴河北省武邑中学参观学习,重点考察学习“学案教学”和“配餐”,回校后在应届班实施,拉开了课改的序幕。
2008年高考达线人数435人。
之后,姜校长、卢校长等校级领导又多次到河北衡水中学、湖北黄冈中学等名校参观学习。
2009年10月21日至24日,姜校长、卢校长、马主任和罗主任一行四人到济南参加全国高效课堂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学习观摩名校高效课堂教
12
学的模式。主要学习的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
这次会议听取了被誉为“农村教育拓荒者”的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关于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发展之路的介绍,听取了兖州一中副校长关于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的介绍,听取了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关于“271”高效课堂的介绍,听取了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的报告。
研讨会结束后,姜校长一行四人又专程参观了昌乐二申,听了五节推门课。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让人眼前一亮,姜校长和卢校长共同认为昌乐二中的模式好,适合我校学习借鉴。
他们边学边思,发现这些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质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彻底改变老师满堂灌的被动教学,倡导学生的参与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能力立意为核心,以导学为枢纽,让学生在主动探求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我校主要领导认准了高效课堂正是我校教学改革全面提升的途径。返校后,姜校长将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和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向全校教职员工做了全面的介绍和论述,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教师课改的信心。
2009年11月12日至18日,由党支部书记白变林和年级主任赵晓珍带队,高一高二年级各科骨干教师王峰、李占东、李嵩浩、张武锁、罗立业、谢铮、胡美娟、苏杰、李金安、马玉新、吴波、吴兴华、李静、史志芳共18人去昌乐二中学习。 1、参加“第七期研修班”培训。昌乐二中有关人员就“高效课堂——素质教育的突破”、小组建设,\”高效课堂的构建实施、海量阅读、课外活动和“三力”建设培训等方面对学员作了全面指导,并就小组建设对学员作现场培训,让学员深刻了解小组建设的环节,亲自感知小组建设的内涵,切身感受高效课堂的活力。我校学员胡美娟、王峰等表现十分突出,受到表扬。
2、听课与交流。昌乐二中安排来访教师分科与本校老师结对,我校18位老师诚恳拜师,每天上午除了听“ 老师”的课,还推门听课,感受同一模式不同老师
13
对课程的处理艺术和风格。课间十分钟见缝插针,进教研组与老师们交朋友,作深层次交流。聊天交谊,提问质疑,查看作业,索要资料,感受氛围。新奇而兴奋,思考且总结。下午实地参观教室、图书馆、演讲厅、校园??参加座谈会、研讨会,与学生互动。晚上在宿舍交流体会,整理笔记,准备第二天的内容。
3、返校汇报。先向学校领导汇报了观摩学习的全过程,从自身角度归纳昌乐二中的经验,畅谈自己的体会,并结合我校实际设计实施规划。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赵晓珍主任和王峰老师向全校教师具体地介绍了高效课堂实施的步骤,然后,每位外出学习的教师在教研组向本学科老师汇报,以互动方式就学科特点谈高效课堂的实施过程、要领、感悟,回答老师们的提问,并将带回的培训课件、高效课堂实录、学科教学课件、课外活动课件和导学案实例、配餐实例与大家共享。
4、然而,在讨论高效课堂时,教师却议论纷纷,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更多的是担心在我校实施高效课堂能否取得应有的效果,因为我校学生入学成绩普遍较低,课堂上能否按照人家的模式进行操作。 三、科学嫁接
2009年11月,在高一0917班和高二0804班开展实验。现以0804班为例看课改实验的效果。班主任李占东老师是实验老师中责任最大、工作量最大、耗费心血最多的人。第一步,他与科任老师商讨本班实施高效课堂计划,就学情、课改步骤等做细致研究。第二步,他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声,谈课改的重要性、紧迫性,疏通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第三步,他将全班72名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12个小组,确定了每个小组的组长、副组长;每个小组内学生分a、b、c三个层次,学生自己确定组名、组训和口号;培训组长。第四步,六位老师在课堂上实施“271”模式。 编制导学案是对教材的二度创作。
昌乐二中已经形成科学高效的办学模式,编制导学案集众人之智慧,成共享之资源。昌乐二中老师在假期开学前十天集体备课(按超课时付酬),完成编制
14
导学案任务,如语文组同年级十几位老师,以老带新,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每人承担一两个单元,成熟的多些,新手少些。导学案经领导审批后存储在学校局域网上;开学后,老师们只是使用导学案,批阅导学案。而我校这批实验班老师返校即着手编制导学案,面临着生源较差、课改基础薄弱的局面,还得单科单人边上课边编制每一单元、每一课的导学案,任务十分繁重。
而学生中仍存在着种种顾虑,主要是担心课改影响正常学习,导致成绩滑坡;还有的缺乏勇气,觉得自己在展示、点评中一旦有失误很没面子。
但是毕竟开始了“破冰之旅”。
老师们自知责任重大,没有丝毫犹疑畏难情绪,每天加班加点,熬到深夜,吃透教材,把准学情,寻求最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突破口,编写好导学案,提前一天下发,让学生预习。
“高效课堂”重在课堂。“271”课堂模式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每个环节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说给每位学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老师们按照学校“人模”的要求,先把昌乐二中原汁原味的“271”课堂模式移植过来,尤其在每节公开课、示范课上要突出教学目标,把握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质疑总结等环节,让老师了解“模式”。模式作为外在形式,确实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这个摸索尝试阶段,新旧交融,师生磨合,“勤、稳、真”。
而课改和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
每节课内容的重点、难点都值得好好揣摩,进一步以设疑激趣为先导,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展示和点评是高效课堂中学生个性灵性表现最为充分的活动,不少随机出现的问题凸显出了老师没有预料到的深度、广度,当然也有偏离主旨,甚至错误的说法,耗时长,对预设教案形成一定干扰。其实,这也是正常的,恰能提供比较的机会,矫正一些学生的思路。老师出于对学生的尊重,一般都能把握好一个“度”,不打断,不批评,而是适时地予以鼓励、引导、小结。这个深入阶段,关注着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们多有出彩,展示、点评“准、深、新”。
1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朔州市二中校史 (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