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建立起50多个区、500多个乡的工农民主政府,根据《土地法》规定,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分得土地。九、十月间,龙岩、上杭、永定、武平等县先后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苏维埃政府。
1929年12月3日,红四军在连城新泉开展了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整训。由于敌情变化,红四军匆匆转移到上杭古田。月底,在上杭县古田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制定了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1930年1月毛泽东在吉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党内通讯,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在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930年3月18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戈言城召开,选举邓子恢为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帝,张鼎丞、郭滴人、卢肇西等为执行委员.并决定建立闽西地方主力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会后.连域、长汀分别于4月、6月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县苏维埃宁化、清流、归化(现称明溪)相继成立县革命委员会,成为闽西苏区的组成部分。 1930年6月.红四军进入闽西,11日毛泽东在上杭县南阳乡,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即“南阳会议”,讨论和通过了《富农问题》、《流氓问题》两个决议案。《富农问题》决议案正式肯定了闽西党创造的“抽肥补瘦”的分田原则,使富农不得把持肥田。南阳会议之后,按照中央指示,红四军和闽西红十二军、赣
南红六军在汀州整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
从红四军首次入闽后,经一年零3个月艰苦奋战,创建了纵横300里,人口近百万的革命根据地。党的组织在斗争中得到发展壮大,有效地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全区建立7个县委、51个区委,530个乡支、18个特支,拥有党员7566名。同时,建立了6个县、62个区、577个乡、3298个村苏维埃政府。有187300户,66800贫苦农民分得土地,占当时全区总户数、总人数的80%以上。至此,赣南、闽西两大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 1932年2月,福建军区在长汀十里埔成立,罗炳辉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委,下辖3个军分区:上杭、永定、龙岩组成第一军分长汀、连城、清流组成第二军分区;宁化、归化组成第三军分区。 1932年3月初,中央闽粤赣苏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汀州召空根据苏区中央局指示精神,讨论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闽粤赣苏区党的汪务决议案》等重要文件,重新选举了中共闽粤赣省委(也称福建省委),罗明为代理书记。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汀州召开,成立福建省工农民主政府,张鼎丞当选为主席。
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闽西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积极生产支前,努力增收节支,组织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革命战争,苏区的政权、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上杭才溪乡和长汀涂坊乡等苏区建设和扩红、支前的模范。在参军
方面,闽西苏区共有10多万人参加红军,上杭才溪区、长汀红坊(涂坊)区、宁化的淮土区、禾口区均成为福建省扩大红军的模范。区,长汀中坊乡获得福建省军区“为保卫苏区而战”的奖旗。在支前方面,闽西苏区群众以高涨的热情支援前线,除组织群众为红军运送军需物资外,还积极捐钱粮和军需物品。仅妇女做布鞋一项,上杭即达10万多双,长汀20万双,以及献出谷子、肉、蛋、糖、蔬菜等不计数。1933年冬,为了总结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经验,毛泽东到才溪乡进行10多天的深入细致调查,写下了《才溪乡调查》这篇光辉著作。在全国总结、推广才溪乡的典型经验。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进一步实行白色恐怖,1933年11月,国民党军队向闽西、赣南猖狂进攻,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疯狂”围剿”。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主力红军从福建的长汀、宁化、江西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参加长征的8万多中央红军中,有近3万闽西子弟兵,他们几乎遍及红军各部,比较集中的有:
红五军团的三十四师,6000余人,是由原闽西独立第八、九、十师改编而成的。1934年11月底中央红军强渡湘江,冲破了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红三十四师临危受命,担任全军的后卫,大部分将士血染湘江,壮烈牺牲。
红九军团的第二十二师,2000余人,由原闽西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改编。在甘肃以西的高台战斗中,大部分壮烈牺牲;
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三团和第二师第五、第六团。其中第三、六团是由原闽西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改编的;第五团是原闽西第三路军先改编为红四军第三纵队第十二师,后与红军十一师合编为第十一师,长征前改为第二师第五团。这几个团,在长征中经常担任前锋,在强渡湘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等战斗中,斩关夺隘,锐不可当;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和红八军团第十四师各有一个团,是由原少共国际师和工人模范师中的闽西子弟兵组成的。
参加红军长征的行列中,有大批闽西的优秀儿女:如郭滴人、黄亚光、刘亚楼、杨成武、刘忠、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罗元发、陈仁麒、张南生、卢仁灿、卢克、陈忠梅、张元培、苏启胜、张云龙、熊奎、张宜步、阙中一、王全珍、王平水、赖光勋、王集成、王奇才、王香雄、孔瑞云、翁祥初、雷钦、邱子明、刘振球、刘彬、黄鹊显、陈海涵、张力雄、蓝庭辉、王贵德、邱国光、刘禄长、丁甘如、何廷一、刘昌、叶青山、黄炜华、涂则生、吴岱、涂通今、林接标、罗洪标、钟池、郭成柱、郭廷万、林忠照、杨尚懦、张水发、林伟、廖步云、罗斌、蓝文兆、孔俊彪、张雍耿、张新华、赖际发、戴镜元、陈先多、张元寿、赖祖烈、吴富莲(女)、黄庆熙、阙森华、黄定基、廖亨禄、李松福、张福升、萧荣代、林海云、曹菊如、童小鹏、邓六金(女)、江一真、李质忠、雷浩茂、戴正启、谢小梅(女)等等。他们有的担任红军师长、团长或政治委员,率领部队克敌制胜;有的在各级参谋部工作,运筹军机;有的是医师护士,在战火中救死扶伤;有的做地方工作,一路上动员各族人民支援红军。他们在长征中建立了卓
著功勋,其中有2万多闽西儿女在长征途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几十万重兵对闽西苏区进行残酷“清剿”,闽西人民处于严峻的游击战争环境中。1935年4月,在永定赤寨召开了闽西党政军领导人会议,制定“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的方针,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张鼎丞,邓子恢任财政部长兼民运部(后任副主席),谭震林任军事部长(后任副主席),郭义为任党务长。将闽西南红军游击队划分为3个作战分区。闽西人民和红游击队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下,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年游击战争。
为了粉碎敌人对红军的封锁、围剿,闽西人民千方百计地支红军游击队,保护红军游击队。特别是在1935年最艰苦的日子许多革命基点村的群众,用聪明的智慧创造发明了“串担”装盐(捣通竹节,往竹筒内装所送物品),“双层桶装米粪”(上层装肥料,下层装米),“大蒲包装饭”等20余种巧办法.越过敌人的层层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给红游击送米、送药、送日用品。龙岩的后田、李家山、东坑等地党支部的党员.把自己省下来的盐巴、成菜、地瓜等物资当党费交给党乏部转到山上给红军游击队。广大群众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红军游击队。有一次,游击队的伤员住在永定县湖雷山区的戴洋祭村,敌人发现后包围了这个只有8户人家的村子,把全村群众集中起来,要群众说出伤员住的地方,群众坚定地回答:“我们不知道。”疯狂的敌人从村民中拉出3个男青年当众杀了,用死亡进行威胁,但群众咬紧牙关,仍然没有说出伤员的住地。连城县赖源乡黄土暾村为红军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历史的闽西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