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某男与其妻已分居,某女离异
D.某男35周岁,未婚;某女32周岁,丧偶;二人无血缘关系
18.无论竞争还是合作,都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为此,要( D ) A.宽容自己,苛求他人
B.积极担当主角,拒绝担当配角
C.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不顾整体的利益和目标 D.学会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地向别人学习 19.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 C ) A.排斥的关系 B.统一的关系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0.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C )
A.爱国守法 B.团结友善 C.诚实守信 D.勤俭自强
练习八
1.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其中最突出的也是重要的社会功能是( C ) A.辩护功能 B.沟通功能 C.调节功能 D.激励功能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不来源于( C ) A.社会舆论 B.传统习惯 C.国家强制力量 D.内心信念
3.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 A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国务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中央军事委员会 4.以下体现助人为乐的是( C )
A.博施济众 B.成人之美
C.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D.勿以恶小而为之 5.集体主义原则要求( C )
A.只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就必然要求个人做出牺牲 B.重视个人利益
C.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D.集体是达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 6.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诉讼时效的规定,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 C ) A.2年 B.4年 C.1年 D.20年
7.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规定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 C ) A.爱国守法 B.勤俭自强
16
C.诚实守信 D.团结友善
8. ( D )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A.法律执行 B.法律适用 C.立法 D.守法 9.下列不属于为人民服务的是( C ) A.无私奉献 B.先公后私
C.制假贩假谋取暴利
D.诚实劳动获取正当个人利益
10.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在现实中有多种类型。从层次上划分,理想有( B )
A.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B.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C.道德理想和政治理想 D.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该条规定主要体现了我国刑法的( A ) 此答案不确定 知识点在课本232 A.罪刑法定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12.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是( D ) A.心胸宽广 B.诚实守信 C.相互帮助 D.平等待人 13.道德产生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C ) A.社会关系 B.自我意识 C.劳动 D.认识
14.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都要经过区别于( A )的特别程序。此答案不确定 知识点在课本204
A.普通法律 B.一般法律 C.特别法律 D.基本法律
1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我们之所以爱一个人,是由于我们认为那个人具有我们所尊重的品质。\这句话说明,恋爱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 ) A.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 B.人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地位 C.人的自然属性和生理欲望 D.人的外貌特征和仪表形象 16.关于社会公德的认识,下列不正确的是( D )
A.社会公德是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B.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社会公德具有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的特点 D.在当代社会,文明礼貌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17.“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问题。他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这说明,个人的生存、人类的发展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 B ) A.激烈竞争 B.良好合作
17
C.相互封闭 D.紧张冲突
18.社会公德有若干基本要求,最基本的要求是( C )此答案不确定 知识点在课本128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遵纪守法 D.爱护公物
19.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 B )
A.职业道德建设 B.社会公德建设 C.婚姻家庭美德建设 D.个人思想品德建设 20.以下不体现助人为乐的是( C ) A.博施济众 B.成人之美
C.勿以恶小而为之
D.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练习九
1.在当代社会,调整个人行为的公共生活规则很多,但最权威的规则是(C ) A.风俗习惯 B.社会公德 C.法律 D.个人品德 2.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规定,直接体现了我国宪法的( A ) A.公民权利原则 B.法治原则
C.人民主权原则 D.党的领导原则 此答案不确定 知识点在课本205 3.没有秩序,社会便无法正常运行。秩序是由社会生活中的( C)来制约和保障的。 A.经济 B.教育 C.规范 D.文化
4.根据我国《刑法》有关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有问题 见课本234页 A.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B.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对于胁从犯,可以按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D.犯罪人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5.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其中,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被称为( A ) A.慎独自律的方法 B.省察克治的方法 C.积善成德的方法 D.知行统一的方法 6.下列关于社会公德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A.社会公德是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B.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在当代社会,文明礼貌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
D.社会公德具有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和简明性的特点
7.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道德准则是( C) A.婚姻道德
18
B.职业道德 C.社会公德 D.家庭道德
8.12岁男孩小明的父亲作为小明的代理人为小明买了一架钢琴。这在我国民法上称为( A ) A.法定代理 B.委托代理 C.指定代理 D.授权代理 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是( A ) A.类推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罪刑相当原则 D.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10.公共生活具有鲜明的( C) A.多样性和复杂性 B.封闭性和隐秘性 C.开放性和透明性 D.广泛性和普遍性
11.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C ) A.职业道德建设
B.婚姻家庭美德建设 C.社会公德建设
D.个人思想品德建设 12.( D )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此答案不确定 知识点在课本183 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公平正义 D.执法为民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此答案不确定 知识点在课本 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减轻处罚。 B.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对于胁从犯,应当按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D.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14.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最低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作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要求,这说明了社会公德的哪个基本特征?(C ) A.全民性 B.继承性 C.基础性 D.稳定性
15.以下不属于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主要特点有(C ) A.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B.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C.交往目的是功利性 D.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此答案不确定 知识点在234页
A.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罪行处罚。 B.对于从犯,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对于胁从犯,应当按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D.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17.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C ) A.习惯和法律 B.风俗和法律
19
C.道德和法律 D.习惯和风俗
18.我国高校通常有这种现象,大学生宿舍楼前3个连在一起的垃圾桶,一般最远的都是空的,靠近门的一定满得流出来。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C) A.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B.中国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总体上极低;
C.中国当代大学生总体上社会公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社会公德意识有待提高; D.社会对大学生公德意识期望值太高;
19.按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甲被乙打成轻伤,则甲要求乙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正确的是( C )
A.3年 B.2年 C.1年 D.4年 20.( D )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A.爱国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 B.爱国主义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统一 D.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练习十 1.刘少奇曾指出:“我们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的修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这句话强调了( A )
A.自我修养必须落实到行动中,身体力行 B.进行自我修养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C.自我修养完美境界的实现是相对的和无止境的
D.自我修养不是单个人而是要和许多人一起共同进行的谦虚谨慎的要求 2.社会公德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A ) A.基础层次 B.最高层次 C.一般要求 D.权威要求
3.下列道德要求中,属于社会公德主要内容的是(A)此答案不确定 知识点在课本P127 A.助人为乐 B.诚实守信 C.尊老爱幼 D.爱岗敬业
4.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里的体现是(B ) A.爱岗敬业 B.助人为乐 C.艰苦奋斗 D.夫妻和睦 5.以法律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法律问题要从( C )出发。此答案不确定 知识点在课本P199 A.法律 B.证据 C.法律程序 D.法理
6.以权益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来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我国民法( C )的要求。
A.自愿原则 B.诚信原则
20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参考答案 (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