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土壤学复习大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1 本文由暴走御姐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绪论

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 固结层。

2.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的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土壤的基本 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3.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土壤肥沃或者不肥沃是针对植物而言的,应从植物的生态要求出发来认识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

如果植物的生态要求和土壤所能提供的生态性质不一致,即使土壤具有丰富的物质和能量,植物也不能利用或利用很少。

通俗意义上讲的土壤肥力高低,如果不指明植物,一般只能说明其有机质和养分的高低及适宜的物理性质。 4.

(一)农业化学土壤学派:这一观点把土壤看作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养分和起物理支撑作用的介质,被称之为土壤“营养库”概念。土壤学界把李比希的这一学说称之为矿质营养学说。

(二)农业地质土壤学观点:他们把土壤形成过程看作岩石的风化过程,认为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而形成的地表疏松层,即岩石风化的产物。土壤类型决定于岩石的风化类型,土壤是变化、破碎中的岩石。

(三)土壤发生学派:俄罗斯学者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发生学观点。该观点认为,土壤形成过程是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所推动的。影响土壤发生发育因素可概括为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个,提出了五大成土因素学说。还提出了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创立土壤地带性学说。同时它对土壤分类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拟订了土壤调查和编制土壤图的方法。

5. 1938年,S.Matson根据物质循环的观点,提出土壤是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及大气圈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圈位于其他圈层的交接面上,成为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1

第二章 土壤学中的地质基础,岩石

1.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指那些经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2.岩石:是由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或几种矿物组合而成的自然集合体。岩石都有一定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

3.矿物是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变质岩:先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和早期形成的变质岩),由于受到高温、高压以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在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结构、构造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所形成的岩石。

5.自然界所出现的这些地形形态,总的说来是由于自然的力量在不断地改变着地球面貌的结果,而引起地球面貌发生改变的这种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地质作用。使地壳发生变化的力量,称为地质营力。

6.根据岩石的成因大致可分为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三大类。

一、岩浆岩:即火成岩,指地球内部熔融岩浆上侵地壳的一定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岩石。

1、分类:

按二氧化硅的含量来分:

{酸性岩:SiO2>65%;常见的有花岗岩和流纹岩 {中性岩:52%<SiO2<65%;常见有正长岩和粗面岩 {基性岩:45%<SiO2<52%;常见有辉长岩和玄武岩 {超基性岩: SiO2<45%;常见的有橄榄岩

根据其成因与产状划分: 1)侵入岩 深成岩 浅成岩 2)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二、沉积岩:

亦叫水成岩,是先成岩在地表经风化剥蚀,在原地堆积或经搬运到适宜环境(河流、湖盆、海盆等)沉积,再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第三章

一、风化作用:指地壳表面的岩石,在大气与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生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即称。

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指岩石在外力影响下机械地破裂成碎块,仅改变了大小与

2

外形而不改变化学成分的过程。

产生物理风化的原因以地表温度变化为主,此外水的冻融、盐的结晶胀裂及风力、流水、冰川等均会促使岩石破裂。

3.风化壳: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风化产物所构成的那一层厚厚的外壳即称为风化壳。 4.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在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按成因可划分为:

残积母质: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运积母质: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他地区的物质。

5.指岩石在外界环境条件影响下,化学成分发生改变,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风化是水、氧、二氧化碳对岩石作用的结果。

6.碎屑阶段 钙淀积阶段 酸性硅铝阶段 铝富集阶段

风化作用的阶段性受到母岩岩性、气候、地形等因素控制,而上述4个风化阶段是一个完整的风化过程,但在一定的气候区域,岩石风化过程可能会长期停留在某一阶段,不一定都会进行到最后阶段,也就是说岩石不一定会全部风化彻底。

图:不同成因的土壤母质类型3

第四章 岩石分化与母质类型

一、土壤形成过程的概念

指土壤形成中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以及物质转移和能量转换的过程。 包括:物质、能量①加入(太阳能) ②迁出(太阳能、释放的气体) ③迁移(盐分的上移等)

④转化(有机质→腐殖质、氧化态→还原态)

二、土壤形成因素 1、基本概念:

土壤发生(Soil genesis):土壤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Soil formation):岩石或母质在成土因素影响下转变为土壤。

土壤形成因素(Soil formation factor):参与并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速度、发育特征和土壤特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五大成土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 {人为:(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改良、培育和管理

三.土壤剖面

从地面向下挖掘的一段垂直切面。土壤剖面的构造(或土体构型),是指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四.土壤形成的实质: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的矛盾和统一。

1、地质大循环:指地面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淋溶、堆积和再成岩、造山运动上升为新的陆地岩石。

地质大循环的特点: 时间极长

所涉及的范围极广

植物营养元素有被向下淋失的趋势

2、生物小循环:生物在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植物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使部分营养元素暂时脱离地质大循环的轨道。这就是营养元素的生物小循环。 生物小循环的特点: 时间短 范围小

植物营养元素有向上富集的趋势

3、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矛盾:营养元素淋失---累积、固定 释放---吸收

统一:生物小循环建立在地质大循环之上,没有地质大循环就没有养分的释放,没有生物小循环就没有土壤肥力的形成。

4

五.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形成因素(Soil formation factor):参与并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速度、发育特征和土壤特性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五大成土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 {人为:(社会经济)开发、利用、改良、培育和管理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及其作用 土壤发生(Soil genesis):土壤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Soil formation):岩石或母质在成土因素影响下转变为土壤。

人为因素对土壤发育的双重影响

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具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利用,使土壤朝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引起土壤退化。

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条件,二是通过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第五章 土壤形成和土壤剖面

一.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对于原始土壤: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是微生物,所以微生物是原始土壤OM的最早来源。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土壤学复习大纲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土壤学复习大纲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9270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