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旅游山水文化
第一节 山水文化概述
一、山水与文化
如何理解山水?
清代画家石涛《画语录》:“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
山川、山水泛指包括亭阁泉石在内的广义的自然景观,是自然景观静态与动态、声音与色彩、人工与造化结合的综合体。
山水定义: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具体解释:
所谓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是指山水地貌景观比较特别,具有地质上的特殊价值。
举例:武陵源风景游览区,具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3103座石英砂岩柱从平地、溪边、半山腰拔地而起,甚至从山峰自身分出来,粗如城堡,细似长鞭,或劲峭如峰,或如剑刺天,或列成方阵庄严肃穆,或势成峰海呼啸而来,阴晴雨雪名成趣,春夏秋冬换奇装。“武陵源大峰林是峰林之钰,是稀世珍宝,是不可多得的国宝!”
所谓生态环境优良,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依然维持着它形成年代的地质地貌特征。
举例:神农架自然保护区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边陲,面积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森林覆盖率69.5%,是我国内陆保存完好的惟一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惟一的一块绿色宝地。在地球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神农架
1
正以其原始完美的生态环境而引起世人瞩目。神农架拥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其中属于世界稀少的和我国特有的植物30多种,有野生动物500多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就有20多种,几乎囊括了北自漠河,南至西双版纳,东自日本中部,西至喜马拉雅山的所有动植物物种。这里又是地质博物馆,不仅有喀斯特地貌和古冰川侵蚀遗迹,还能在崇山峻岭中找到地球历次造山运动的痕迹,是最具特色的地质地貌景观汇集地。
所谓具有一定文化积淀,是指自然山水所在区域积存了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遗存。包括有形的、可触摸的、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文化遗存,及无形的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精神文化遗存,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绝云气,负青天,直上九万里”的自由适性精神。
举例:庐山五老峰山下的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
书院群山环抱,北靠后屏山,西依左翼山,南迎卑尔山。一溪蜿流门前而过,泉清石秀,古树参天,茂林修竹,环境十分优美。书院外有华盖松、回流山、独对亭、枕流桥、蹲鹿坡等八大景观。溪涧怪石嶙峋,附近镌有诗词若干,其中有朱熹书刻的“白鹿洞”、“枕流”、“自洁”等字。这些佳景妙处,亦是美不胜收。
所谓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是指山水所在区域能够满足人们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
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
山水进入人类的文化圈,成为审美的直接关照对象,在中外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
我国山水文化的形成过程:
1.从审美实践的发生与形成来看,人类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源于劳动,是
2
生产实践的必然结果。
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利用、征服能力具有很大局限性,这就形成了先民对自然的双重情结,即感谢崇拜与恐惧相互交织。
马克思: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在众多自然崇拜中,对山川、河流的祭祀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形成了五岳、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五镇祭祀文化,促进了我国自然山水景观的建设和开发。
2.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自然的认识改造能力增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的恐惧、崇拜、敌对、疏远过渡到亲近、喜爱、愉悦。
先秦魏晋时期:开始以审美的心境关注自然,驻足山水,山水文化形成。 “扬之水,白石粼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人在自然山水中就像在虚空无垠的宇宙中,可以尽情遨游,任意驰骋,无拘无束,无牵无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明确指出天籁、地籁高于人籁,成为中国美学史上将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客体进行肯定的第一人。
而西方在漫长的中世纪期间,僧侣、教士一直怀着大谬不然的态度将山水自然看作魔鬼的化身,直到14世纪才开始真正对自然美产生兴趣,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但丁被认为是自古以来只是为了远眺景色而攀登高峰的第一人。
隋唐以后的两宋以至元明清时期,山水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山水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还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西来的佛教和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对自然山水的开发建设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哪里有山水胜处,哪里就有佛教建筑。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
3
山相继成为名扬海外的佛教名山,各个历史时期的能工巧匠、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杰作。道教宣扬修道、羽化成仙,把高山峻岭作为修道的最佳场所。随着道教信仰的传播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洞福文化,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大多是有据可考的人间山岳,千峰叠翠,溪流萦绕,青松挺拔,景色优美。道教徒在这里结草为庐,建造用以修道、祭祀、举行宗教活动的道教宫观,道教徒的活动对山岳风景的建设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第二节 山水景观的文化意蕴
一、丰富多彩的山水文化内涵
山水景观文化内涵表现
——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科学价值 1. 美学价值
山水景观作为一种奇特的自然资源,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第一,色彩美。
色彩是最大众化的审美形式,它的物理性与审美主体结合统一后,就成为特定情绪的表征。“苏堤春晓”突出春色,“居庸叠翠”突出夏色,“西山红叶”突出秋色,“西山晴雪”突出冬色。
在四季分明的北国,随着季节的变化从大自然中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的美景。 举例:长白山
春天:洪荒未改的原始大森林,万木抽芽,翠烟弥漫,像旋律初扬的序曲,应对着“春林翠烟”之称;
夏天:枝叶繁茂,碧海无涯,尚处于引而不发的阶段,契合于“夏林葱茏”之称;
秋季:“碧云天,黄花地??晓来谁染霜林醉”,悠忽间各种树色骤变,有的殷红似血,有的浅橙如霞,有的绛紫斑斓,有的嫩黄鲜亮,有的青森苍郁??在蓝天白云、澄明大气的衬托下,相互自然调配,既炫耀而有和谐,既艳丽而又典雅,既热烈而又宁静。漫步其间,仿佛置身于赫赫无尽的色彩长廊之中。
寒冬:银装素裹,天地一色,好似奏出悠长单纯的低调,展现出沉寂神秘的
4
雪国玉界之态,有“冬林如睡”之称。
自然山水不仅是色彩的迷宫,也是一幅优美的天然画卷。色彩与欣赏主体的这种同构关系大大增加了山水景观的旅游魅力和价值。
第二,听觉美。 自然界中美的声音:
瀑落深潭、惊涛拍岸、泉水清流、林间鸟鸣、静夜虫语、飒飒秋风、雨打芭蕉、风吹松涛等。
作用: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音乐般的美感享受,为自然山水增添了无限的活力生机和动态美,人们在游览过程中会产生特殊的心理体验与情感升华。
种类:
(1)鸟语的听觉美 代表:
心旷神怡的听觉之美——黄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隔夜黄鹂空好音” “阴阴夏木啭黄鹂”
特定心态下的多样情感体验——长空云端的鸟鸣 活泼欢快的百灵;哀婉抑郁的杜鹃;秋空长鸣的大雁; (2)风声的听觉美
大自然:钢琴 山谷、冈峦、植物:琴键 风:乐师 庄子:《齐物论》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制调调之刁刁乎?”
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
武夷山虎啸岩的语儿泉:泉水好似孩童稚嫩的童音,柔和悦耳。
贵州赤水十丈洞瀑布落差70余米,跌荡之声有的如雷霆轰鸣,充满阳刚之气,有的如丝竹低弹,洋溢着阴柔之情。
(3)钟声的听觉美 特点:浑厚深沉、悠远荡漾
5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资格考试认证山水文化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