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
代之虚言也。照,同上观释。见,现也。蕴,藏义。五蕴者,色。受、
想、行、识也。皆,普也。都也,一切也。空,非塞也。度,脱也。 苦,非真乐而有多种义。佛云世间相苦而已也,约言苦三,曰乐、
曰苦、曰受,简称也。经论所诠,笔难罄及,今略言三,一、苦苦,二、
乐苦,三、非苦苦,非乐苦,一切如上释。厄,灾也,阻也。 观自在菩萨者,于自则已度一切苦厄老也,自已度,而蚩蚩者众,
流浪生死,轮回六趣,头出头没,历尘沙劫,而荡不知归,达者悯之,
乃以菩萨已度,而示人度。曰五蕴皆空,盖五蕴本空,本元自性,何有
苦罹?既无苦罹,从何曰度?若云度者,五蕴不云空也。今不空者,非
本不空,实因妄执。执则计有,野马阳焰,渴鹿趁狂也。五蕴既不空,
诸事各俨然,非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五蕴何空! 苦厄何度!般若如大火聚,能烧一切种,彼菩萨者, 既度苦厄,必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也,必矣!
菩萨度一切苦厄,犹必借径于照见五蕴皆空,此蚩蚩者众,欲远离
苦厄,而不空五蕴者得乎?欲空五蕴,而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者,又得
乎?况显示受领彼苦乐者五蕴也,今既空,不但苦无所寄,乐亦何居?
苦乐既不受,则一派圆成,逢佛说佛,逢祖说祖,逢天堂说天堂,逢地
狱说地狱,逢一切说一切,不历一尘而遍行河沙国土,遍行河沙国土而
不历一尘,尘尘刹刹,刹刹尘尘,无不该法尔之圆,胜行之至。果尔,
深般若那?广般若那?行那?时那?度那?
抑亦否耶?是当人即观自在也。尚何孜孜而问入耶?虽然,毕竟一
句究如何乎?曰:“夜来每启吴钩看,闻道有龙在碧潭。”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智慧第一,释尊首众高足也,母舍利女,舍利子因号而名。
“色不异空”至下文“无智亦无得”句,都言论法空相义。论曰:诸行
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了此,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度、
四谛、十二因缘等,无疾而呻,雪上加霜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意分明,何等捷要?陋者之言曰:众生执有,
故以色不异空破之。二乘滞空,故以空不异色破之。权乘菩萨著二边,
或中道,故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破之。噫!果的义,果有如是阶位哉?
如有,则以实法与人而不云空也。岩头曰,以实法与人,食土亦消不得,
然则果无如是等的义阶位乎?曰:否。途有千差,到家则一。况实际理
地,不立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一法既不舍,是的义阶位者又乌
乎其可舍哉?盖为半途者投一方便剂耳,非实也。若然,是法也果何说 乎?
先生以木击案曰:“向汝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
先生说已,一众寂然,伍先生起,礼而问曰:“如师上说,单提直
指,上根易彻,中下茫然,愿为此众,开演色空二义,云何曰色?云何
曰空?色有多名,空有多种,如何了彻?如何契证?”
先生曰:广开则八万四千,历尘沙而莫数;约言则一物也无,痴人
说梦。今以略言蔓解。色者,术语,变坏义,又变碍义,又质碍义。变
坏者,谓其转变破坏也。变碍者,谓其变坏质碍也。质碍者,谓其有形
质而互为障碍也,从五根五境之极微而成。又示现义,诸色法中,独取
五境中之色尘而名色者,以彼有质碍、示现两义,色义胜故也。 种名乃一期行言之便,随处立名,立名即实,要在当人依指认月耳。
若津津食人口头余唾,纸上名言,惑矣!《宗镜录》立内外二色,内者,
眼耳鼻舌身五根也,外者,色声香味触五境也。《俱舍论》立显形二色,
显者青黄赤白等,形者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也。又立五根、五境、无
表色等,权为十一色。《唯识》十一色,以五根、五境、法所摄色,法
处所摄色中第五自在所摄色。有假有实,其他四者为假,皆一期行化之
便。至《成实》立十四色者,五根、五境,及地、水、火、风也。余之
经论,口所难言,笔所难书,当人苟识一切法空,空亦虚立,自合开口
大笑也,遑问人乎!
空,术语,因缘所生之法也。盖诸法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
无因生,缘生,缘无所生,故曰空。若以对言,非塞也。若以种言,种
言者,数言也,曰二空,生空、法空也。生空者,言众生之空无;法空
者,言事物之空无,具《智度论》。又我空、法空,具《唯识论》。又
人空、法空,具法藏《心经略疏》。又内空、外空,具《般若经》。 又一但空,小乘之空,但见空也。二不但空,大乘之空,不但见空,
而空亦空也。曰三空,三空者,一我空,二法空,三我法俱空也,具
《金刚经刊定记》。四空,四空者,一法相空,二无法空,三自性空,
四他性空,具《大乘义章》。乃至十八空等,十八空者,内空、外空、
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
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
空,具《智度论》。一切一切,经论所诠,口所难言,笔所难书。当人
苟契,一切法空,空亦虚立,何必问人?自合开口大笑也。
明此即契,了此即证,讵有他法曰明,曰了,曰契,曰证那?若有,
则不空也,二法也,邪法,妄法。非我法,正法矣。故永嘉玄觉曰: “二十空门原不著,一性如来体自同。”本经曰:诸法空相。余固曰:
诸法本空,非汝空诸法,盖汝亦空也。荐此,即与三世诸佛,一切圣哲,
同一鼻孔出气,把手偕行。懋矣都哉!幸闻此法,幸得此法,倘龙成而
怖,自陷涂炭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等四法,释如上色义。如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
即是受。想、行、识等,例同此释,故曰:亦复如是。盖不有而有,缘
会乃有,有实妄有,不空而空。
即缘即空,空乃真空。既曰缘会妄有,色斯显也。领纳此色曰受,
思维此色曰想,取舍此色曰行,分别此色曰识。
了此,色、受、想、行、识等五法,一而五,五而一,且一亦不有,
不有亦不有也。经意澄明,何等简要,谁要汝千里决玄,茅山牧道!诗 曰:“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自把梅花嗅,春在枝头 已十分。”
舍利于,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重呼舍利子名,示诸法空相也。诸,众也,种也。
法,梵语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谓大小、有无事理等,一切一切 皆法也。《唯识论》以轨生物解、自体认持二义解之。相,《大乘义章》
云:诸法体状谓之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状空相之至德,
启当人之胜行,当人敬跻于此,则空生宴坐岩砌,天帝雨花,维摩掩室 毗耶,灯王借座也,倘恣情外计,或潜心内讨者,尘劫不至,何也?诸
法空相矣。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此蕴空也。是故者,是诸法相空故也。诸法相既空,空复何有?若
有有者,不说云空。既无有说,则不云是也。
既不云是,故从何故?今日是,曰故者,是诸法相空故也。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维摩精舍丛书 之六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讲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