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组织学课程论文姓名 专业 学号 2014221101220035
公共组织学课程论文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高益必 公共事业管理 2016年10月18日
I
公共组织学课程论文
目录
一、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定义以及发展理论基础 ........................................................................... 1
(一)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 1 (二)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理论基础 ....................................................................................... 2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特点 ........................................................................................................... 3
(一)非政府性 ....................................................................................................................... 4 (二)组织性 ........................................................................................................................... 4 (三)公益性 ........................................................................................................................... 4 (四)自治性 ........................................................................................................................... 4 (五)非政治性 ....................................................................................................................... 4 (六)非宗教性 ....................................................................................................................... 5 三、我国非政府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 ................................................................................... 5
(一)政府失灵对第三部门的出现提出需求 ....................................................................... 5 (二)第二种市场失灵以及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需要 ........................................................... 5 (三)规范政府行为的需要。 ............................................................................................... 6 (四)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 6 四、我国非政府组织改革开放以后取得的发展成果 ................................................................... 7
(一) 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关系由扭曲到良性互动 ................................................... 7 (二)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交流合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 7 (三)公民的社会参与由零星变得普遍 ............................................................................... 7 (四)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环境由管治到法治 ....................................................................... 8 五、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8
(一)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8
第一 , 发展所需资金不足 .............................................................................................. 8 第二,组织资源不足 ....................................................................................................... 9 第三,管理落后 ............................................................................................................... 9 第四,缺乏经营意识 ....................................................................................................... 9 (二)问题解决措施 ............................................................................................................... 9
1、推进改革,实现政社分开,拓展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空间 ..................................... 9 2、制定和完善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对非政府组织依法进行管理 ........... 10 3、完善非政府组织的治理机构和自律机制,加强制度建设 ................................... 10 4、对非政府组织要进行科学规划,保证其平衡发展 ............................................... 11
六、结论......................................................................................................................................... 11
II
公共组织学课程论文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摘要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国大量涌现,影响日益扩大,是市场和国家规制之外出现的一项重大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在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之外的非企业性社会组织,也叫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等,非政府组织主要是相对于政府组织而言的,NGO作为社会中的一种组织形态,有其显著的特点和作用,政府的职能转变为非政府组织留下发挥职能的空间,某些公共物品和服务由非政府组织提供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和效率。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仅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能促进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推进民主现代化管理。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政治民主,塑造民主参与型的政治文化,有利于增强政府权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通过剖析发展现状并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 现状 第三部门 机构改革
III
公共组织学课程论文
绪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 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 一直以来古老封建的中国也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特别是 1978 年以后 ,中国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府机构的精简与职能的转变和“ 小政府、 大社会 ” 目标模式的确立使国家与市场、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面临深刻的变化和调整 , 各类社会组织的功能面临新的分化与合理定位。在这种背景下 , 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这些组织对于改革中由于“ 政府失灵 ” 、 “ 市场失灵 ” 等造成的“ 真空 ” 地带有着积极的弥补和协调作用 , 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建设性影响。当然 ,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们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目前,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对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政府职能转变、人们利益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仍不够完善,其中受政府规制的影响较大。
中国非政府组织最初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人类社会与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仅靠政府与企业所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大量涌现而产生的独立于国家与市场以外的、作为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现象的第三部门。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民主化、民营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出现,非政府组织在西方发达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政府管理模式、社会结构及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要求新体制尽快完善,而且也要求市场与政府之外的新的社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即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克服市场与政府的“双重失效”,促进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及创造新的就业领域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定义以及发展理论基础
(一)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非政府组织,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简称NGO,也叫第三部门。关于对这一组织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官方的概念,学术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各成一路。非政府组织一词来自国外。据考证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的一份重要文件里,当时主要指那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中立作用的非官方机构,如国际红十字会、救助儿童会等,后来成为一个官方用语被广泛使用,泛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具有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1995年,北京举办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因同期举行的“世界妇女非政府组织论坛”,而使非政府组织这一词汇在中国推广开来。从字面上看,非政府组织一词指的是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但由于约定俗成,这一概念中并不包括企业等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不包括家庭等亲缘性的社会组织,也不包括政党、教会等政治性、宗教性的社会组织。相对于企业、家庭、政党和教会等社会组织来说,非政府组织往往更具有公共性、民主性、开放性和社会价值导向。所以严格说来,非政府组织这一概念指的是除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公共组织。
联合国是最早使用非政府组织一词并赋予它积极的制度性含义和参与国际公共决策的特殊地位的机构。在联合国的官方网站上,对非政府组织给出了如下定义:非政府组织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志愿性的公民组织。非政府组织面向任务,由兴趣相同的人们推动,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发挥人道主义的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监督政策和鼓励在社区水平上的政治参与;它们提供分析和专门知识,充当早
1
公共组织学课程论文
期预警机制,帮助监督和执行国际协议。有些非政府组织是围绕诸如人权、环境或健康等具体问题组织起来的,它们与联合国系统各办事处和机构的关系会因其目标、地点和任务不同而有所差异。非政府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的具有一定程度公共性质并承担一定公共职能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活跃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其形式、规模、功能千差万别,但一般都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公益性或共益性、志愿性四个方面的基本属性。具体来说:非政府性指的是这些社会组织独立于政府机关及其附属机构之外,不是由政府出资成立,不具有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不具备排他性的垄断权力;非营利性强调这些社会组织不是营利性的企业,它们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具有利润分红等营利机制,组织资产不得以任何形式为私人所占有;公益性或共益性强调这些社会组织在投入产出上更多地依赖社会和服务社会,它们往往以各种形式吸纳社会公益或共益资源,对公信力等社会资本有更强的依赖性,提供的是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形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并形成一定的公共空间;志愿性强调这些组织的参与者和支持者通常不存在外在的强制关系,而更多基于自愿、自主的奉献精神和不求回报索取的博爱精神,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成为其重要的人力资源。
(二)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理论基础
理论是指导实践正确前行的必要条件,先有理论再有实践,那么第三部门管理理论即非政府组织管理理论又有哪些呢?首先是第三方管理理论,萨拉蒙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下使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干预经济生活是客服市场失灵的必要的、有效的途径,但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某些措施会毁掉市场经济的基础,会逐渐窒息自由主义文明的创造力,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寻找新的途径即“第三条道路”,也就是第三方管理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是政府公共事务管理的民营化,推进社区主义,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场、社区三足鼎立的公民社会,加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展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用企业精神再造政府,把企业管理中的组织注入到政府中,提高政府部门的竞争力。
其次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它的特征是权力转移,提高柔性;确保绩效、控制和说明义务;发展竞争和选择;提供响应化服务;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优化信息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加强中央政府的调节而非干预职能。第三部门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充当着政府搭档的角色,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福利国家的失败、转型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危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模式危机出现了一个共同点,即人们对政府主导的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意愿产生了怀疑,正是在此背景下,市场作用得到强调,第三部门趁势而起。
第三部门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成为与政府合作的最佳人选。第三部门与政府的目的是一致的,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具有互补性,这使得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合作在逻辑上成为可能。这就是合作主义理论,20世纪70年代由施密特加以系统概括的,源于欧洲天主教义和民族主义,天主教认为,社会统一于基督的爱、公正及跟随上帝的感召意愿,民族主义强调个体对民族利益的服从和牺牲,从而使社会结为一体,这些原则形成了合作思想的传统主题:提倡和谐、一致的社会秩序。合作主义是一个利益代表系统,是一个特指的观念、模式或制度安排类型。其作用是将公民社会中的组织化利益联合到国家的决策结构中。它们被组合进一个明确责任的数量限定的、非竞争性的、有层次秩序的、功能分化的结构安排之中。它得到国家的认可,但其需求表达、领袖选择、组织支持等会受到国家的一定控制。合作主义分为国家合作主义和社会合作主义,国家与社会相互承认对方的合法性资格和权力,社会参与以功能团体的形式实现。新制度经济学是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作为一个重要变量能够改变人们为其偏好所付出的代价,改变财富和非财富之间的权衡,进而使理想、意识形态等非财富价值在个人选择中占据重要地位。
治理理论也是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理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
2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改革现状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