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 )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C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奖惩; D.间接强化
12、( )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D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奖惩; D.自我强化
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 )的三种模式。C
A.接受过程; B.认知过程;
C.同化过程; D.学习过程
14、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应该应用( ),使学生在学习和思维中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中剔除,更好地掌握概念间的因果联系。B
A.基本原理; B.变式;
C.概念; D.教材结构
15、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 ),使学生将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有效用于新问题的解决。D
A.理解; B.操作;
C.形成表征; D.学习的迁移
16、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础是( )。A
A.人际沟通; B.人际交往;
C.亲和行为; D.人际关系
17、生活中所谓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反映了哪一种知觉印象的效应?( )B
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效应
18、社会刺激和个体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 )。A
A.社会心理; B.社会知觉;
C.社会态度; D.社会归因
19、社会心理主要是通过哪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A
A.社会行为; B.社会舆论;
C.社会潮流; D.社会传统
20、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 )C
A.选择性; B.显著性;
C.投射性; D.两极性
21、二因素说认为品德构成的要素是道德行为和( )。B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识;
C.道德意志; D.道德情感
22、遵从、认同和内化是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 )。C
A.形成阶段; B.转化阶段;
C.习得阶段; D.修正阶段
23、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取向呈明显的( )。A
A.多元化态势; B.单一化态势;
C.极端化态势; D.表象化态势
24、学校的环境气氛、压力与学生的愿望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 )。A
A.表现性因素; B.知识性因素;
C.组织性因素; D.个体性因素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2013浙江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题库完整版(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