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网格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准确掌握社情民情、夯实基层组织决策的民意基础;有利于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但各地网格化管理实践也暴露出源头治理不够、条块融合较虚、处置机制较弱、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手段不先进等问题。因此,应积极寻求提升基层网格化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做到五个“注重”,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28
三江论坛2016.2
题,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成本大幅降低。
(二)业务流程规范标准,管理机制更加科学课题组的调研结果表明,实行网格化管理的地区,一般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监督和指挥系统,组建了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强化发现、监督评价环节,缩短管理流程,定量分析各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形成监管互动、分工协作、管理有序的管理新机制,使信息采集、监督、反馈、督办系统更加流畅,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更方便快捷地服务了广大人民群众。
(三)解决问题快速便捷,管理方式更加主动传统的管理模式缓慢被动、控制不力,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多变的管理需要。网格化管理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获得新信息加以预测,并将设定的社会管理目标与预测的结果加以对照,在问题初露端倪时就发现问题,事先制定纠偏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破坏,破解了“运动式”和“突击式”管理存在的弊端,使社会管理变得更积极主动。
(四)评价体系公开透明,管理监督更加有效在传统管理模式中,政府职能部门既“掌舵”又“划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行政权和监督权合二为一,监督对象不明确,定量评价不到位。实施网格化管理后,由于有了数据库的支撑,基于系统实时生成的大量基础数据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监督权和行政权分开,既不易“作弊”,也无法“护短”,使管理更加科学民主,为科学评价管理绩效提供了依据。
总之,开展“网格化管理”模式,有利于准确掌握社情民情,夯实基层组织决策的民意基础;有利于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化解基层矛盾,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基层网格化管理的推进工作在不同地市、不同县(市)区以及同一县(市)区的不同乡镇(街道)之间,均呈现较大的不平衡状态;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网格化管理还不成熟,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源头治理不够
一些地方由于网格化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管理资源分割、管理信息不共享,多头管理、无人管理、临时管理等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一个案件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针对问题产生结果的处理,而忽视针对问题发生原因的防控,源头治理体系还未形成。
(二)条块融合较虚
一些地方政府由于内部各职能部门职责不清、职责重叠、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往往是问题发现在“块”,案件处置在“条”,有时涉及多部门职责的事项,存在相互推诿扯皮,条块融合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真正融合融入,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处置机制较弱
一些地方由于政府和社区等组织之间职责与功能划分不清,政府仍然承担了一些不该管且管不好和管不了的事务,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会出现接单主体和发单主体身份发生转换的情况,加上基层管理理念落后,方法简单,创新不多,网格化管理中的处置机制有很多不扎实、不到位。
(四)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网格化管理工作人员未从社会治理创新的高度去理解网格化管理工作,缺少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主动发现、及时处置问题的意识和决心还不够强。不少地方的网格化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有被要求“完成任务”的态度,工作的主动性、开创性明显不足。
(五)管理手段不先进
突出表现在信息化水平低,现代管理要素不集中。一些地方管理信息滞后、管理方式被动、管理效率低下,调查多、统计多、报表多、台账多,综合效率不高;一些地方的信息平台是零星的、分散的,标准也不统一,远远不能承担起基层治理改革的技术支撑作用。
当前,基层现代化建设的内外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应该全面审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新形势,积极寻求提升基层网格化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把网格化管理推上一个新台阶,做到五个“注重”,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
二、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三、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推进基层网格化管理的思考(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