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寞”的?(4分) 9.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试分析“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写法上的特点。(6分) 11颔联中“泠泠”两字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二: 1: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4分) 2、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3:有人说,这首诗的落脚点在“寂寞”二字上,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4分)三: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参考答案】:1:答: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2:答:以动写静,反衬 3:答: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4:答案:诗人以动写静,或反衬(2分)用露、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营造出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1分)从而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愁苦(1分) ?????й?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诗词欣赏 ??????5:答案:“寂寞”(1分)原因: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答对两点即给3分) 6:答案: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1分)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孤寂、伤感)之情。(1分) 7:答案:反衬手法,以动衬静,(1分)“泉响”反衬四野的空旷、冷寂,“鸟喧”,反衬夜的静谧。(2分) 8:答案: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9:答: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5分) 10: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6分). 11:答:“泠泠”是清凉、清冷之意。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照进稀疏的竹林,洒在竹林的地面,给人清冷之感。(2分)“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照应,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2分)(“泠泠”形容水声清越。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涨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照应,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二: 1:答:寂寞之因: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1分)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1分)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以动写静,反衬出夜的寂静,从而衬托出他的寂寞情怀。(2分) 2:答:①以动写静或反衬(1分)。②作者夜中不能寐,起望西园。远处传来的泉水声,还有那一时的鸟儿喧哗声,打破了这沉寂的夜晚(1分)。作者以动写静,反衬出这中夜的寂静(1分)。从而表达出作者当时谪居僻远之地的孤独、愁苦、无人理解之情(1分)。 3:答:①同意(1分)。②诗人用“露”、“月”、“泉”、“鸟”这一组意象营造出凄清、冷寞的意境(1分)。诗人在中夜时分起望西园,寒月下的夜景使诗人触景生情,一种谪居偏僻之地的孤独之情袭上心头(2分)。(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言之有理即可。)三: (1)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2分,答对3个得1分)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2)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2分) (3)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分,意对即可)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等教育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