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 4卷第 7期 2 1 7月 0 2年
宜春学院学报Ju l fY e u olg oma ih n C l e o e
Vo. 4. No 7 13 .
J l. 0 2 uy 2 1
民俗学视野下的中国百年歌谣研究黄丹莉,黎亮2(.宜春市第三中学,江西宜春 360;2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浙江金华 3 10 ) 1 300 . 204
摘
要: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工作是从北大民间歌谣征集活动中开始的,中国民间文学、现当
代文学的肇端也可以追溯到北大歌谣征集活动。可见歌谣一方面是民俗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与
文学、语言学甚至史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民俗学视野疏理中国百年歌谣研究的历史动因、方法传承与争议问题,以期待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歌谣研究繁荣局面的出现。
关键词:民俗学;百年;歌谣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7— 8 X ( 0 2 7— 0 7— 4 26 6 1 3 0 2 1 )0 0 7 0Ch na c n u y la r m he pe s e tv ff l l r t d e i e t r ba l d f o t r p c e o o k o e s u i s i
HU ANG Da n—l, L a g i Il n J
( . in x poic i u O i ide co l i u 3 0 0,C i 1Jag i r neYc nc t r m d l sho,Y h n3 6 0 v h hd c hn a;
2I e aoa C/ ef h i gN ra U irt。 .n r tnl oe Z ea o l n e i如 310,C i ) tn i / o j n g m v sy眦 20 4 h a nAb ta t C i e e f l lr s a c o k i tr d f m e N r l o g olc o cii e, C ie ef l t s r c: h n s ko e r e r h w r s t o t o t f k s n s l t n a t t s o e s a e r h h o c ei vi hn s kl- o i
eaue. c ne oay leau e b gn igc nb a e a kt n o gc mp t o . s l o g n teo e rtr o tmp rr i rtr e inn a et c db c oN0 h sn o e t n Vi bes n so n t r i i i hh n r ato
l lr, o e o e h d a d l e au e, s c oo y c mmu ia in su is a t rp l g, l— a d a e p r f o ko e f n t n a n i rt r h n t o ilg, o nc t tde, n ho oo o y i n g i is a d e e itr g a h r e tia l f k d T i r c et r o t h e s e t eo l lr td e f u s c, n v n h s i r p y a e i xr b y i e . h sa t l s t u ep rp ci f o k o s i so t o o n c n i oo t v f e u
tehsoyo eChn e tr ald t ain, me o s ih r a c dc ne t u su s Su yo o g h itr ft iac nu b l smo v t s h y a i o h t d, n e tn ea o tn o sis e, td ns n s i n i
t l kfw r t es ro nwe rec f rsei. o o radt a t t tf e megneo opry ) o o o h a a p tKe r s fl lr; a h n r d y a s f l o g y wo d: o k o e u d e er; o k sn
一
、
歌谣概念的疏理
尽管歌谣研究进行了百年,但关于如何界定歌谣,却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从理论上来阐述,歌谣的概念大概有三种说法: 1同的大歌谣概念。从歌谣周刊上所载, .混 民间散文、韵文都包括在歌谣的题目之下。 12 94
日谣”《:“,疏》歌之,谓引声长咏之”。刘经庵《歌谣与妇女》、杜文澜《古谣谚》《,毛传》《尔雅》《说文》《初学记》都持此说。近年来又有区
分民歌与民谣之说。吴同瑞认为,有曲调可唱的是歌,无曲调只说不唱的就是徒歌,就是谣。万建中将民歌定义为融歌、词、表演为一体的民间创作,将民谣定义为有音乐感节奏感的一般不唱的徒歌。 并且说民歌是抒情的,民谣是叙事的;民歌内容主要是爱情婚恋,民谣内容主要是时政、人物品评。 3 .踏歌与谣舞。现代学者陈梦家《“”风 “”释名——附论国风为风谣》一文认为,谣谣 (,摇)是谣舞,且歌且舞,(诱、讹)男女求偶的
年周作人再次扩大歌谣
收集的范围,包括方言、故事、神话、风俗。近代学者如钟敬文也多袭用古代含混的歌谣,不但歌、谣不分,合乐与徒歌不分而且将文人加工、个人创作、民间集体创作统统囊括在歌谣研究当中。
2 .区分歌与谣。《毛传》曲合乐日歌,徒歌:“收稿日期:2 1 0 0 0 2— 6— 2
相和舞。而徒歌或许是踏歌。
作者简介:黄丹莉 (99 )女, 17一,江西丰城人,江西宜春三中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研究。
77
第 7期
宜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第3 4卷
学者们对于概念界定的混乱导致了各自研究的独语状态,而没有论辩和对话色彩的研究归根结底还在于研究者在研究目的上的各自为政。歌谣到底是什么这个概念问题应该从属于为何研究歌谣这个
诗创作提供启示和借鉴。为文艺的目的与黄遵宪“诗界革命”引民间歌谣人诗一脉相承。但直接的冲击恐怕还是受外国影响。英国 17 8 8年成立的民
俗学会专去采集英格兰岛以及欧洲大陆的传说故事、歌谣、风俗及宗教。最早被介绍的歌谣理论是
目的性问题。因为只有在同一个目的中才可能产生
对话的可能性。歌谣概念的辨析重点在于构建学术对话的平台,我想这个平台还应在北大歌谣征集的
意大利人 v a 86年编的《 il 9 t1北京歌谣》的序文, 其中提到“的诗歌可从中国平民的歌找出”和真“民族的诗歌”,周作人提出“为文艺“口号受的到外域研究的冲击不可忽视。 争议问题:为学术还是为文艺研究工作的重点是民歌的社会科学还是文学方面曾经有过明显的踌躇。周作人在 12 94年的会议上提出除搜集民间散文和韵文之外,还要包括民俗支,因此在《歌谣周刊》里出现了许多关于结一
源头中去寻找。不论歌谣的具体定义如何,歌谣是民间心声的抒发,与民众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在“民众口里活着”,艺术的考量亦从中发生,这个共识很重要。 二、歌谣研究的最初动因
《歌谣周刊》第一期发刊词阐述了歌谣收集的目的:“会搜集歌谣的目的共有两种,一是学术本的,一是文艺的。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虽然还没有学者注意及此,只靠几个有志未逮的人是做不出
什么来
婚、节日的文章。而 13 96年《谣周刊》复刊歌时,胡适在《复刊词》中说:“以为歌谣的收集我与保存,最大的目的是要替中国文学扩大范围,增
添范本。我当然不看轻民谣在民俗学和方言研究上的重要,但我总觉得这个文学的用途是最大的,最根本的。为文艺的结果呢?也有争论,有人怀疑”“已经搜集到的许多歌谣和故事,对于民族的纯文学 (歌、小说、戏剧 )的复兴究竟会有什么益诗处。鲁迅也曾经说,文人的文学僵死了,就从民”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外语学习民俗学视野下的中国百年歌谣研究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