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大规模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们推理出了如下的政策含义:
1.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目的在于增加经济收益,城市务工的预期收益是决定他幻进城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城市务工的预期收益,现实可行的战略选择是要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实现我国制造业大国的目标,扩大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容量;同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比较优势产业都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将农村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变成人力资源的优势。另外,要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城的农民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加强失业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建立包括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扶助体系和制度。
2.农村劳动力在作出是否向城市迁移时,不仅考虑城市务工的预期收益,还将对进城务工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在其他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迁移成本和生活费用越低,他们进城的动力越大,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要进一步整合城乡劳动力市场,政府和社会要多方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建立城乡沟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培育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乡就业协调的机制和环境。从根本上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些不必要的支出,节约成本。
3.加大农村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人力资本形成步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农村劳动力进城后的就业概率。第一,抓好农村的基础教育,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少年儿童入学,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第二,搞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及农村实际需要,在职业中学设置实用的专业和课程,使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就业。第三,在农村推行就业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就业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
4.不断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环境。
万
方数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使之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第三产业中不少行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旅游、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等,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问,可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许多工作岗位吸纳的就业人员无需经过特殊的就业培训,就业门槛低,因而可大大提高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概率。在继续实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适度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拉动投资需求的同时,要把这样做的目的定位于增加就业,尽可能多地安排农林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基本建设.使之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大容量载体。要彻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移并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和有偿使用、转让制度,加快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2,
[2]M.P.托迭罗.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成本收益视线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托达罗模型的反思与拓展(7)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