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知识;第四个层次是智力地下,但是没有学习的激情,懒惰,所以学不到什么知识。“民”就是这样的人。我想孔子所指的“民”,是个代词,即代智力较低又没有奋斗精神的人,应该是部分百姓而不是全部。总的,孔子这段话尽管个别用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大体是科学的。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孔子也根据智力的高低决定教授的知识内容的深浅,他说: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第六》即是说,中等资质(智商)以上的人,可以给他讲述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分层,总结出了“因材施教”的科学方法。直到今天,这种方法依然适用。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第七》学生和老师,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因势利导,在学生有学习激情和兴趣去开启他,在学生想提问题而提不出的时候去引导他,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讲述多方面知识,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四,从循循善诱中我们看到了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师。颜回在孔子的教导下,谓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竖。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第九》从这段话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孔子的渊博的学问,还看到了孔子教育学生的方法及内容。“循循善诱”的师德师风影响深远,培育了一代一代的优秀教师。我理解“循循善诱”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老师风格高尚,胸有成竹,教育目标明确;而是指老师心性纯和,很有耐心,不急不躁;三是指老师在具体教育学生时,很讲究方法,不直接搞“填鸭式”的灌输,不一下子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采取提问式、启发式、旁敲侧击式,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无疑,这样的教学方式效果肯定是很好的。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第七》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第七》
他主张人口是最基本的,然后再使人富裕起来,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以后,就 要发展教育,从而创造精神文明,这其实是一种人口经济 学的思想。 孔子主张的是仁政,认为治理一个国家,靠政令和刑 律是不行的,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 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认为用法律政令来引导 百姓,用刑罚整治他们虽然可以避免犯罪,但是百姓不会 知道犯罪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来治理 他们, 他们不仅知晓犯罪是可耻的, 而且心甘情愿地服 从。 所以,他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有效。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工程科技孔子的教育思想闪耀着真理的光辉(5)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