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系列报道之四:安徽师范大学以
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濒临浩瀚长江,傍依灵秀赭山,是一所集江南自然之神秀、汇安徽人文之灵杰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有15个学院,7个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8个硕士点、60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1381人。各类在籍学生34175人,已形成了博士__硕士__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师范与非师范并举,在安徽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建设的综合性大学。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学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要积极为“科教兴国”、“科教兴皖”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要在科研成果转化上要有新作为,要重视履行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近年来,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的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安徽师范大学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科学研究促进区域社会发展。通过整合资源,现有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A类重点学科、17个省级B类重点学科。这些丰富的资源和条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仅2008年度,学校就获得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2项安徽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5项安徽省高等院校省级自然科学项目、10项芜湖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芜湖市社会咨询性课题等项目。这些项目都是紧密结合地方科技发展的实际开展,对推动了安徽科技及芜湖市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也因此在2008年度首次获得了芜湖市政府颁发的科技合作奖。“十一五”期间,学校将以创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争取成为安徽省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科教兴国”的重要力量。学
1
校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积极鼓励教师承担横向课题
学校科技人力资源较为丰富,承担横向课题是目前学校科技产业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产学研创收的主要来源。学校对教师承担横向课题日益重视,为鼓励教师积极承担横向科研项目,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003年学校修订了《安徽师范大学突出科研成果奖励办法》,2005年颁布了《安徽师范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这两个文件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横向项目管理,加大了对横向项目的支持和奖励力度。目前,学校承担的横向项目处于良性运转状态。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横向课题近200项。承担的横向课题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与城市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生物资源调查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大力支持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活动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积极调研和考察关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有关问题,对教师从事产学研合作给予活动经费资助等支持,激励了广大教师从事产学研活动的热情。近年来,学校积极参加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等单位组织的产学研合作活动。2005年以来,学校共参加了11次产学研对接会并签订正式合作协议84项。有些项目已投入生产,如陶秀成副教授与巢湖市瑞雪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的“高效甲醛阻聚剂生产废水处理工程技术改造”项目已经完成,并在企业进行试运行阶段。通过产学研合作活动,教师跨入了经济社会主战场,服务社会意识逐步增强,近年来,学校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中应用型项目逐年增加。
3、不断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作为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校的人文与社会学科相对较强。为加大学校人文社会学科服务社会的力度,学校整合了校内资源,成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和“地方发展研究中心”,这将在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文化产业的经营、旅游文化、徽文化、礼仪文化、地方经济、教育培训等领域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与学科优势,从而积极主动参与文化产业的创新研究,努力构建文化产业学科与研究体系,培养文化产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真正服务于地方和社会发展。
2
4、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学校高度重视服务芜湖市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学校有多位专家教授与芜湖市地方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如生命科学学院蔡亚非教授与卫岗乳业已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王绍武教授和孙益民教授为联合国首批咨商专家,多年来一直参与地方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咨询工作,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物理与电信学院朱向冰副教授与铜陵毅远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LED灯具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场前景广阔。环境科学学院陶秀成副教授在企业节能减排领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多家企业进行污水处理工程改造,使企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5、以科研成果和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我校专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校陈壁辉教授开辟了扬子鳄生物学研究,解决了人工繁育的问题,实现了扬子鳄规模化繁殖,解决了扬子鳄物种保存的问题;生命科学学院吴孝兵教授近二十年来,一直从事扬子鳄保护生物学研究,发现扬子鳄饲养种群可能存在近交衰退的现象,提出通过人工选择性交配繁殖,现已被采用,并正在为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进行遗传资源分析,建立人工选择交配的繁殖体系。由于我校的有关研究成果,为我国扬子鳄的保护及物种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走遍中国》、《人与社会》及《大家》栏目等对我校专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生态和旅游规划评价方面,我校国土资源和旅游学院的专家为20多个地方政府编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家合理利用土地及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奠定基础及创造有利条件;为近百个地方政府或企业进行生态和旅游规划评价,为地方政府在生态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建设、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我校环境科学学院的专家已为400余个企业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为企业的建设、环境保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6、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学校积极参与芜湖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策问题研究,2008年度,学校有6项课题获得芜湖市政府决策咨询社会性研究课题资助,2007年度学校
3
主持的《打造芜湖先进文化优势》专题调研报告获中共芜湖市委好评,这些项目实施的最终成果将充分发挥决策研究对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推进芜湖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并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安徽师范大学今后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与措施 学校深知高校要全面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就要自觉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以企业为载体实现经济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主动参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服务社会是高校最重要职能之一,科技进步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在高等学校。因此,安徽师范大学在未来的工作中将积极贯彻落实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扬自主创新旗帜,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把学校的科技工作、学校的事业发展主动地融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事业中去,通过全面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积极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体工作重点与措施如下:
1、加强制度建设,鼓励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活动
学校近期将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工作的相关文件,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充分调动学校广大教师从事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的积极性。学校将在以后的经费预算中加大对学校教师承担横向课题和从事产学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管理和激励机制。
2、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学研投入
为增强学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学校将考虑根据市场导向和社会需求挑选有市场优势、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科技成果,建立校内孵化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并在适当范围内利用校内预算重新启动应用项目的资助。或设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开发。另外学校将继续积极开展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建立研发基地,实行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坚持“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服务于社会”的方针,拓宽选题范围,提高选题水平,把学校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紧密结合起来。
3、理顺科技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工作的管理体制
为适应高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工作的趋势,学校将在管理和体制方面进行必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