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并有出血时,肿块可短时间内迅速增大。 2?甲状腺高功能腺瘤:伴有甲亢症状,基础代谢率高,ECT提示“热结节”。 3?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甚少见,甲状腺逐渐肿大,常限于一侧,表面不平,质地似铁样坚硬。常与周围粘连。累及喉返神经出现声嘶、吞咽及呼吸困难。甲状腺功能常减退。颈部淋巴结不肿大。针刺活检或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有助于鉴别。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1)乳头状腺癌:
1)如颈淋巴结没有转移,癌肿尚局限在一侧的腺体内,应将患侧腺体连同峡部全部切除,对侧腺体大部切除;如癌肿已侵及左右两叶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后服用甲状腺素片,至出现轻度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为度,或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碘治疗。 2)已存在颈淋巴结转移,同时清除患侧的颈淋巴结。
(2)滤泡状腺癌:甲状腺切除范围的原则同上。如已有淋巴结转移,多已有远处转移,故不宜行清除淋巴结手术。术后服甲状腺素片。
(3)未分化癌:发展甚快,2~3个月出现压迫症状及远处转移,手术效果不好,宜行放射治疗。
(4)髓样癌:积极手术治疗,同时清扫颈淋巴结,术后放疗。 2?晚期不能切除而有气管压迫出现呼吸困难者,可考虑气管切开及气管前局部癌肿切除,解除呼吸困难,术后服用甲状腺素片。 3?转移者,作全甲状腺切除后,行放射性碘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获根治性切除,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治愈。 2?好转:姑息性切除,部分原发肿瘤遗留或存在转移灶。非手术治疗后肿瘤缩小。 3?未愈:肿瘤未切除或未达到姑息切除目的,或非手术治疗,肿瘤未缩小。 【出院标准】
达治愈或好转标准。 【临床路径】 1?第1工作日:
(1)测量体温、脉搏、血压(护士),完成护理病历;入院告知(责任护士)。 (2)采集病史,体检,书写病历(实习医师),完成首次病程记录(住院医师)。
(3)非急诊手术者安排化验检查(住院医师):三大常规,血生化,血型,肿瘤标记物,乙肝五项,抗HIV,抗HCV,心电图,胸片,气管软化试验,声带检查。
(4)伴气管压迫,呼吸困难需急诊手术者,完成血常规、心电图检查及胸片检查(住院医师),急诊手术治疗(总住院医师,责任主治),术后行抗感染、补液支持等治疗(责任主治医师),进入手术日临床路径。 2?第2工作日:
(1)采集标本,完成化验检查(护士)。
(2)合并囊内出血,疼痛明显者,必要时可给予对症治疗(住院医师)。 3?第3工作日:
(1)术前评估(责任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对术前检查结果影响手术者出此临床路径,安排专科会诊排除手术禁忌后,再进入本临床路径术前日。
(2)告知并辅助患者练习颈过伸体位,午夜12时以后禁食水(护士)。 (3)术前告知并签署术前同意书,介绍手术医师(住院医师)。
(4)完成麻醉前评估及签署麻醉同意书,介绍麻醉医师(高年资麻醉责任主治医师)。 4?第4工作日:
(1)完成术前注射,必要时予留置尿管(护士),陪送患者进入手术室(护士或实习医师)。
(2)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证实后在全麻醉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责任主治以上级别医师)。
(3)术后予禁食水,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适当镇痛(住院医师)。
(4)心电监护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床旁备气管切开包,告知或协助患者床上翻身(护士)。 5?第5工作日(术后第1天):
(1)测量体温、脉搏、血压,观察呼吸情况,可进半流质饮食,告知并协助病人下床活动(护士)。
(2)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适当镇痛(住院医师)。
(3)注意观察并记录伤口、引流,有无声嘶、面麻、抽搐情况(护士及住院医师)。 6?第6工作日(术后第2天):
(1)进半流质饮食,告知或协助病人下床活动(护士)。 (2)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适当镇痛(住院医师)。 (3)术后第2天开始可考虑口服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
(4)切口换药(住院医师),注意观察并记录声嘶、面麻、抽搐及伤口,视情况可拔除引流管(护士及住院医师)。 7?第7工作日(术后第3天):
(1)半流质饮食,适当补液抗感染、支持治疗(住院医师)。 (2)观察有无声嘶、面麻、抽搐情况(护士及住院医师)。
(3)发现声嘶、面麻、抽搐或其他并发症者,出此临床路径(责任主治医师)。 8?第8~11工作日(术后第4~7天):
(1)根据吞咽恢复情况调整饮食,必要时适当补液支持(住院医师)。
(2)切口换药(住院医师), 对有并发症者适当延长住院时间(责任主治医师)。 (3)术后第6或第7天切口拆线,予出院(责任主治医师)。
(4)告知出院后是否药物或放射治疗、随访复诊时间及饮食注意事项(护士及住院医师)。 (王先明何劲松)
六、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概念】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是由于甲状旁腺素分泌过多引起的钙代谢失常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家族性和发生于肾功能不全、维生素D缺乏的继发性。原发性80%~90%为单发甲状旁腺腺瘤。临床表现为高血钙、低血磷、高尿钙、骨损害及肾结石等。 【病史采集】 1?常见于25~65岁,病程长。 2?尿路结石(肾型,约占70%)。 3?广泛的骨骼脱钙病变及骨膜下骨吸收(骨型,约占10%),第2或第3指中节的桡侧最明显。骨病变处疼痛,有或没有发生过病理骨折。 4?尿路结石和骨骼改变(混合型,约占20%)。 【体格检查】
肾型可能有肾区叩击痛,骨型病变部位可有疼痛、结节状增生凸凹不平或弯曲。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三大常规: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与潜血。 (2)凝血四项检查。
(3)肝、肾功能与电解质、血糖检查。 (4)传染病学检查:乙肝标志物、HIV?Ab、HCV?Ab等。 (5)血磷、尿钙、血碱性磷酸酶。 (6)甲状旁腺素检测。
2?器械检查:心电图,胸部和骨骼病变部位的X线平片。 3?定位检查:甲状旁腺彩色超声或CT检查,或甲状旁腺99m锝扫描。 【诊断】 1?常见于25~65岁,起病缓慢,病程长;患有尿路结石,和(或)广泛的骨骼脱钙病变,骨病变处疼痛,有或没有发生过病理骨折。 2?血钙>3?0mmol/L,血磷<0?65~0?97mmol/L,限钙饮食后尿钙排出量>5mmol/24h。 3?血碱性磷酸酶增高。 4?甲状旁腺素增高。 5?甲状旁腺彩色超声或CT检查,或甲状旁腺99m锝扫描,可见甲状旁腺肿瘤征象。 6?诊断不明确时,可进行肾小管回收磷(TRP)试验、快速静脉输钙试验、骨活检等。 【鉴别诊断】 1?其他疾病引起的泌尿系结石病。 2?其他疾病引起的骨骼病变。 【治疗原则】 1?定位定性诊断均明确者,施行病灶与患病甲状旁腺的切除。 2?定性明确定位不明确者,施行全甲状旁腺探查手术,发现病灶后,切除病灶与患病甲状旁腺。
【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逐渐恢复正常值范围。 2?好转: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逐渐恢复正常值范围或明显改善,但已经发生的骨骼畸形、肾功能损害疗效不佳。 3?未愈:临床症状没有消失,血钙高、血磷低、甲状旁腺素增高等指标无明显改善。 【出院标准】
达治愈或好转标准。 【临床路径】 1?第1工作日:
(1)护理评估,入院告知,完成护理病历(护士)。 (2)采集病史,体检,完成病历书写(住院医师)。
(3)安排检查(住院医师):三大常规,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四项,乙肝五项,HIV?Ab,HCV?Ab,血磷,尿钙,血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胸片,心电图,甲状腺旁超声、CT或甲状旁腺99m锝扫描检查。
(4)耳鼻喉科会诊,检查声带(住院医师)。 2?第2工作日:由于各医院条件不同,相关检查结果的等待时间也不同,可适当延长住院日(具体由各医院自定)。 3?第3工作日(术前日):
(1)病情评估,术前讨论,决定手术方法(责任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若发现有手术禁忌、器官功能障碍等,则退出此路径。 (2)术前指导,术前准备(护士)。
(3)麻醉访视,麻醉评估,签署麻醉同意书(责任麻醉师)。 (4)术前告知并签署手术同意书(总住院以上医师,手术者)。 (5)术前准备:术前医嘱、备血、器械准备等(住院医师)。 4?第4工作日(手术日):
(1)完成术前用药(护士)。送入手术室(特殊情况由住院医师陪同)。 (2)实施麻醉(麻醉师),手术(总住院以上医师)。 (3)术后禁食水,患者清醒前取平卧位(住院医师)。 (4)吸氧、生命体征监护(护士)。
(5)床边接手术区引流管,持续导尿(护士)。
(6)安排明日血常规、血钙、血磷、尿钙、血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检查(住院医师)。 (7)抗感染、止血药物应用,补液等治疗(住院医师)。 5?第5工作日(术后第1天):
(1)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开始进流质、半流质(护士)。 (2)可停止吸氧和留置尿管(护士)。
(3)继续抗感染、补液等治疗(住院医师)。
(4)记录术区引流液颜色及量,可拔除引流管,观察切口有无渗血等(护士和住院医师。视引流量而定,一般术后48小时内须拔除)。
(5)抽血检查血常规、血钙、血磷、尿钙、血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护士)。 6?第6工作日(术后第2天):
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可进普食(护士)。 7?第7工作日(术后第3天):
(1)测量体温、脉搏、血压(护士)。
(2)伤口换药,观察、记录伤口愈合情况(住院医师)。 (3)开医嘱,明日出院(住院医师)。 8?第8工作日(术后第4天):
(1)测量体温、脉搏、血压(护士)。
(2)出院指导和出院评估,告知患者拆线时间(若为皮内缝合,则告知患者无需拆线),以及患者门诊随访安排(护士和住院医师)。 (韦伟)
第二节乳腺疾病
一、急性乳腺炎和乳房脓肿 【概念】
急性乳腺炎是由于细菌入侵引起的急性乳腺炎症,多见于初产妇产后哺乳初期,起病较急,临床表现为乳腺发炎部位皮肤发红、肿块、皮肤温度升高、乳房胀痛,伴有畏寒、发热等中毒症状,如处理不当可发展为乳房脓肿。 【病史采集】 1?产后喂养方式及哺乳习惯,有无乳头破损或乳汁排出不畅。 2?乳房肿块出现时间,疼痛性质,有无波动感,局部曾做过何种处理。 3?是否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乏力。 【体格检查】 1?早期乳房肿块较硬,边界不清,压痛,局部皮肤发红发热。 2?脓肿形成后肿块中央变软,有波动感,后期可有皮肤溃破。 3?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 2?乳房B超。 3?肿块穿刺抽液。 4?全身症状重者做脓液或血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诊断】 1?哺乳期乳头有破损、乳汁排出不畅。 2?乳房肿块。 3?后期肿块有波动感或溃破。 4?起病急,局部有红、肿、热、痛。 5?腋下淋巴结肿大。 6?伴有畏寒、发热。 7?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8? B超探测肿块有液性暗区。 9?穿刺抽出脓液或脓性乳汁。 【鉴别诊断】 1?炎性乳腺癌。 2?乳汁淤积囊肿。 3?浆细胞性乳腺炎。 4?乳房结核病。 【治疗原则】 1?乳房脓肿形成之前:
(1)炎症初期可继续哺乳。
(2)用吸奶器或用手按摩协助排空乳汁。 (3)冷敷:适用于起病24小时内。
(4)热敷或理疗:适用于起病24小时后。 (5)使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的抗生素。 2?乳房脓肿形成之后: (1)患侧乳房停止哺乳。
(2)如患者不想继续哺乳可用回奶药。
(3)局麻下行切开排脓引流术,引流要通畅。 (4)继续使用抗生素。 【疗效标准】 1?治愈:症状及局部炎症体征消失,或脓肿引流后伤口愈合,未遗留炎性肿块。 2?好转:症状、体征好转,脓肿已切开引流,炎症控制。 3?未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或脓肿形成而未获有效引流者。 【出院标准】
达治愈或好转标准。 【临床路径】 1?门诊治疗路径:适用于病情较轻或要求门诊治疗者。 2?就诊当日: (1)询问病史。 (2)体格检查。
(3)建立门诊病历(首诊医师)。
(4)测量体温、脉搏、血压(分诊护士)。 (5)检验血常规。
(6)化验单贴在门诊病历上。 (7)向病人介绍病情。
(8)告知实施冷、热敷和排空乳汁的方法。 (9)开出治疗处方。 3?乳房脓肿形成者: (1)术前告知。
(2)局麻下行切开排脓引流术。 (3)交待病人回家后注意事项。 (4)次日复诊换药。 4?住院治疗路径: (1)第1工作日:
1)测体温、脉搏、血压、体重。 2)入院告知。
3)护理记录(责任护士)。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普外科诊疗常规 (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