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3期(第16卷第3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ofLiaouingAdministrationCollege
NO.3,2014
(V01.16.No.3)
中国人口红利理论的源流与演变研究
向书乐仲
志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21000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高速增长,人口因素功不可没。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
一,这个红利能否持续下去,能持续多久。是将要消失还是长期存在,这些都是我们迫切想要弄清楚的问题。人口红利的理论
进入中国以来就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大量的研究。本文致力于对国内学术文献中有关于人口红利的概念、理论内涵、实
现机制等研究成果做一个梳理,以期读者通过本文能对“人口红利理论”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以及其在国内的发展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关键词]
第一人口红利;第二人口红利;人口负债;A.rz抚养比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14)03—_0108—04
[中图分类号】C9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从一个经济贫困、物资匮乏的国家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这场堪称“中国奇迹”的经济腾飞中,体制变革、资源禀赋以及“人”的努力奋斗等因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口,既是生产活动的资源要素,又是经济活动的受益对象,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口结构转变所引致的“人口红利”也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热点。毫无疑问,人口红利是我国经济三十多年高速发展的源泉之一,然而它是否还能继续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以及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努力来打破人口红利继续发挥作用的障碍,这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把人口红利的相关概念厘清,弄清楚它的实现机制以及测度,即给我们的经济运行提供政策支持,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总结。
二、人口红利概念的产生与演变
人口红利这一概念最早由DavidE.Bloom和JeffreyWilliamson在研究东亚经济增长的论文Demographic
1ionsandEconomicMiraclesinEmerging
G.
口年龄变动的黄金时代”这一说法,即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中。由于生育率的下降,老少被抚养人口之和所占的比例减少,劳动人口比例增多,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2000年以后,基于理论研究及总结中国发展经验的需要,关于人口红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相关的文献亦逐渐增多。
于学军于2003年首先引入Bloom
and
Williamson的理
论,他认为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率”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率”模式转变过程中,由于出生率下降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存在时间差,从而出现一个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即“中间大两头小”)的阶段口J。在此阶段,社会抚养负担较轻,从而对经济增长有利,因此将这一时间段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或人口红利期。蔡防基于同样的理论认为人口红利就是“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对经济增长贡献一个具有促进的作用”旧J。即当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时,整个社会的生产性较强,社会储蓄也较高,从而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陈友华认为对应于人口红利,也存在人口负债。
Transi.
他认为当社会总抚养比上升时,人口因素将对经济增长产生
消极的影响,这就是人口负债¨J。他还区分了人类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的蔼种人口负债(少年儿童人口负债和老年人口负债)。也有学者将人口抚养比高于某一阈值的情况称为人口负债。汪小勤等认为人口转型过程中会出现人口年龄结构优势,这种优势所导致的高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就是人口红利”j。于学军、蔡防等人将人口红利这一
Asia中首先提出,原
词为:“demographic班”。1998年,这一概念被联合国使用
在<世界人口现状》中,随后人口红利一词逐渐被学术界接受并广泛应用。国内关于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带来影响的论述最早见于1983年,田雪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利用人口年龄结构促进现代化建设》一文中。文中,作者提出了“人
I收稿日期】2013一09-22
【作者简介】向书乐(1987一),男,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仲志(1988一),男,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劳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国家行政学院合作课题<优化开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层次空间管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3HZKTll5)。
108
万方数据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等教育中国人口红利理论的源流与演变研究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