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库区滑坡研究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因此,加强对滑坡的地质勘察、设计和治理,以及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作长期、中期和短期预报,将是一项重要而永久性的课题,具有重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义。由于野猫面滑坡距三峡大坝较近且体积很大,尤其是该滑坡位于三峡工程通航船舶的锚地区,滑坡的稳定性对两岸居民、航运、三峡大坝的安全运行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稳定性非常重要,一旦失稳,即使是小范围的失稳,都可能对滑坡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及长江的航运等造成很大的影响,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有必要在对野猫面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防治方案,以防止或尽量减缓野猫面滑坡体向着不利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研究滑坡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先进技术与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开展滑坡防治从方案设计到具体实施的关键技术研究。该技术的研究将对其他滑坡治理工程也有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滑坡,作为一种主要地质灾害,危害性非常大,由于其产生的条件、作用因素、运动机理的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预测的困难,治理费用的昂贵,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和工程问题之一。近20年来,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开展以来,国际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灾害空前活跃,各项研究进一步扩展和深入,防治工程措施也在完善已有措施的基础上向轻型化、小型化方向发展。
我国对滑坡灾害防治的系统性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首先开始于滑坡灾害比较严重的铁道部门,其后其他部门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在国土资源和水利水电部门的研究尤其活跃。
1971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研究所以整治宝成、宝天、鹰厦和西南三线滑坡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科研成果编写《滑坡防治》一书,系统论述了滑坡的定义、要素,滑坡与崩塌、错落、堆塌等山坡灾害的区别,滑坡的分类、性质、勘测方法、稳定性分析判断、推力计算和防治方案设计,全面总结我国五六十年代铁道系统滑坡防治经验和科研成果;后期出版的《滑坡文集》对滑坡防治经验和科研成果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0世纪70~80年代,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除已有方法的改进,治理措施的综合应用不断完善、提高外,着重一些课题的专题研究,如铁路滑坡分类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滑带土残余强度的研究,抗滑桩桩周抗力分布图式和计算方法的研究,地质力学方法在岩石滑坡分析中的应用,滑坡预测预报、平孔排水及锚索抗滑桩等的试验研究。1974~1976 年对全国铁路沿线滑坡进行了普查,完成铁路滑坡分布图和分布规律研究,提出铁路滑坡分灰方案和易产生滑坡的10个岩组。滑带土的残余强度研究提出了滑带土的强度变化规律、试验方法,特别是广泛实用的多次剪切法以及强度指标的选择方法。抗滑桩的室内模型试验和现场实体试验和实测验证了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地质力学方法调查分析滑坡使能在较短时间内查清山体和滑坡的构造格局、空间形态、滑坡性质、变形条块,以及地下水的分布概况,从而大大节省了勘探量,缩短了勘察周期。锚索抗滑桩改变了悬臂桩的受力条件,减少了桩的埋深和截面尺寸,可节省投资30%左右,滑坡预报理论、标准、方法和有关的食品设备是几年来正在研究的课题,变形功率理论预报滑坡取得成功,使我国滑坡预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我国地质、水利、煤炭、冶金、建筑等部门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以及一些大专院校,均对滑坡灾害进行了研究。1972年国家建设委员会曾在开封市召开建筑技术座谈会,地基滑坡是重点讨论问题之一。
1973 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现为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立滑坡研究室,成为我国第二个研究滑坡的专门机构。1982年1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山地灾害研究规划会,布置加强对滑坡等灾害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三峡库区滑坡防治研究+具体案例+flac3d模拟(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