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里学题
元认知迁移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论知策略的训练要达到可以在多种情境中迁移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
101.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缺失性需要。
(5.认识的需要、6.美的需要和7.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
138.柯尔伯格把儿童的道德批判分为三个水平,第个水平又包括二个阶段:
(1.前习谷水平阶段一: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二:相对与功利的道德连带向阶段。
(2.习俗水平阶段三: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价段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153.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
163.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1.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
(2.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3.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
(5.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
(6.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
(7.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
164.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助长作用。
与社会助长相反,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干扰或社会惰化现象
165.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也叫做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171.心理咨询必须重视的几个基本问题?(1.心理咨询的基本态度是什么?肯定的尊重,共感的理解
(2.心理咨询的规则在心理咨询中,最首要的规则是(保守秘密)
174.教师的期待)是指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会对每个学生未来发展的潜力有所推测。
17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里学题.doc(7)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