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里学题
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解快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
124.学生应用知识的一般过程?
(1.审题并形成课题映象审题并在头脑中形成课题映象,就是了解课题中的条件与任务,搞清楚课题的基本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课题的映象。
审题并形成课题映象是学生应用知识的第一步,学生在解答课题中发生障碍或错误,常常有审题方面的原因。
(2.有关知识的重现
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要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同类课题。
只有重现起相关的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所要解决的课题,才能找到解决课题的方法和途径。
(3.课题的类化
125.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因素?
(1.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课题的性质
(3.智力活动的方式和水平
(4.个体的心理状态
学生解题时的心理状态,对知识的应用有重要的影响。解题时如果动机水平过强、情绪过分紧张、信心不足,或者是骄傲自满、心不在焉,都会影响到解题的效果。这些不利于知识应用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与当时的客观情境与外界影响(如来自教师或家长的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个体对解题的重要性认识、个体的神经类型特点、个体以往的解题成败经验等有关。为了提高知识水平,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对考试及成绩的正确认识。
126.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127.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
运动技能或称操作技能,是指将一系列的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或称心技能,是借助于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技能、运算与解题技能等。
128.运动技能形成的特征?
(1.动作的连续性所谓动作的连续性是指动作技能形成以后,在完成某种动作时,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贯的,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好像所有的动作都是连续完成的。
(2.动作的协调性动作的协调性是指完成某种活动时,动作与动作的方向具有一致性,也是就说所有的局部动作都是有效能的,没有多余的动作。
(3.动作的完善性所谓动作的完善性是指在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各种动作是否合理地组合在一起,没有多余动作的干扰。
134.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的个体化,指个体依据道德规范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35.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离不开道德。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体现,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的品德。
(2.社会道德也必然通过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的品德表现出来。
136.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构成的。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们对道德行为准则及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判断。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将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活动。
137.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批判)书中,将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黑龙江省教师资格证心里学题.doc(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