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上衣下裳。殷商時期的人們穿一種兩截式上衣下裳的服裝。
《易˙繫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上衣下裳源於對天地的崇拜:上衣象徵天,下裳象徵地。」
● 二、深衣。戰國以後的服裝,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變為連身的長衣。上衣下裳合而為一,以麻布、彩帛縫製而成「深衣」,休閒、會客、祭祀與節慶時皆可穿。
● 三、襦裙。襦裙,從戰國到清都是中國女子最主要的服式之一。襦,就是短衣,女子上身穿襦時,下身多穿長裙。儘管衣袖寬窄、裙身長短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著最初時期的樣式。
先秦時期的服裝形式,主要是「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黃、白、黑五種原色。商周時期的服飾,一般多用小袖,衣長大多在膝蓋處。西周時,周公制禮作樂,規範了整個封建社會的運作,從個人的言行舉動到群體往來的政治生活,均強調身份差別,不容逾越。
春秋戰國之際,還出現一種叫做「深衣」的服式,不同於上衣下裳,是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以穿著深衣為尚。
此外,戰國時期,比較明顯的變化是「胡服」的流行。所謂胡服,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式的華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為短衣、長褲 和革靴,衣身緊窄,便於活動。其中,首先採用胡服的趙武靈王,為了適應戰爭需要,推行胡服騎射,趙國因而趨於強盛。 上一頁
胡服特色
中國在國力充沛、充滿自信的時代,如漢唐明清之盛世,「天下一家」的理想,促使中國以政治或文化的力量向外發展。
當中國國力不振或遭受外來的威脅,如安史之亂之後,宋以及清末民初時,強調「夷夏之防」的想法因此興起。另外,隋唐皇室本身就是「胡化的漢人」,表現在 服裝上,在大唐盛世時,胡服的特色如緊衣、窄袖、圓領、翻領、腰帶、下褲、鞋子等便於游牧民族活動的服裝,被納入唐朝的服裝體系。服裝也表現出「胡漢一 家」多采多姿的特色,例如:第一、隋唐時期的男子大多穿靴,靴子原為胡服,本只限於戎裝(軍裝),至唐代則一般文武官員及庶民百姓都可以穿著。唐代以前入 朝只能穿履,唐代則可以著靴。第二、開元、天寶年間,流行翻領、對襟、窄袖,凡穿這種服裝的女子,腰間都繫有革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古代中国女子服饰特色(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