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考作文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3)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18-10-23 本文由醉歌离人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映月读书: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穷,白天做鞋为生,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白居易有诗云:“是时天无云,山馆有月明,月下读数遍,风前吟一声。”孟郊也曾有“夜贫灯烛绝,明月照吾书”的诗句,说明许多古人都有映月读书的体验。

2、囊萤映雪:囊萤映雪是说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后《三字经》中引用了这个典故曰:“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3、凿壁偷光: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但他不要报酬。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4、长明灯下苦读:元代画家、诗人王冕出身农家,小时候要帮人家放牛,干杂活。有一天,他借到一本早就想看的书,但白天在寺院里干活,一则忙得喘不过气来,二则老和尚也不让他干活时看书,所以他只好在晚上读书。可是没钱买灯油,好学的王冕忽然想到:佛殿里不是有长明灯吗?那里,老和尚晚上是不会去的,极安静,没有干扰。深夜,他来到佛殿,只见长明灯在微风中摇荡,微弱的光照在佛像上,显得阴森可怖;但是强烈的求和欲使他壮大了胆子,爬到佛像的膝上,凑着长明灯读他喜爱的书。他专心致志,很快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从此以后,佛殿的长明灯下,天天有个孩子在凝神苦读。

5、欧阳修铺沙识字: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活来维持一家生活。到了入学年龄,欧阳修家贫不能入塾,只得跟母亲学习。他把细沙倒在院子里当纸,把芦苇杆当笔。欧阳修跟母亲日日学字,接受训蒙教育,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就可以阅读一些书籍了。有了自学能力以后,他更加刻苦努力,在22岁时考中了进士 ,后来成了著名的散文大家。 【名言警句】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识勤字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不劳苦,无所得。(富兰克林)

3、应知学向难,在乎点滴勤。(陈毅) 4、修炼多从苦处来。(袁枚)

5、天将与之,必先苦之;天将毁之,必先累之。(刘向) 【论点9】勤奋也要讲究方法。 【相关论据】

1、朱熹的读书法:朱熹认为:读书要细心体会,切不可粗心。未见道理时,正好像被几重东西包裹在里面,没办法看到,须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他读书的方法是: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抹出;再读时,又把有体会的地方用青笔抹出;以后又用黄笔抹出,三四番后,又用黑笔抹出,目的是“渐渐向里寻到精深处”。

2、卢梭的读书法:法国思想家卢梭把自己的读书过程总结为三个步骤:储存——比较——批判。第一是储存,即抱着临文而敬的态度,“完全接受”书中的观点,不提自己的意见,主要是积累系统的知识。第二是比较,通常利用旅途中或读书后的休息时间,办事后的闲暇时间,认真回想和比较从书中学到的知识,用理智的天平仔细衡量各种书的不同论点。第三是批判,就是经过调查研究和独立思考,找出并批判书中的谬误,只吸收书中的精华。经过这样三个步骤,卢梭既全面掌握每本书的思想,又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这就使他获取知识有主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论点10】我们要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相关论据】

1、司马光的警枕: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司马光有一个特别的习惯,睡觉总要枕一个特殊的木枕头。为了挤时间读书,他自己设计做了一个圆枕头。这枕头的妙处就在于人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动,人自然也就会惊醒。司马光称之为“警枕”。以后司马光睡觉总枕这个枕头。而“警枕”也从未失过职,过一会儿,准会把他“叫”起来继续研读。如此不分昼夜的攻读苦研,使司马光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这为他日后的编撰《资治通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孔子“韦编三绝”:孔子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随着多年的游学奔波,他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学习反而愈加勤奋。晚年,他得到一部用当时已不多见的古文字写成的《易经》,他认真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从基本上掌握书的内容,直到对书的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最后他完全领会了其中的真谛。以后,孔子又多次认真地读它,以至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都磨断过多次。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

3、顾炎武的马背书馆: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一生勤奋读书,后人说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不管是在行军或避乱中,他总是用两匹骡子驮着满满的书箱,书籍足有一个小书馆那么多。每逢到了关口要塞,就进行调查访问,如发现同平时所学的有不一致的地方,就认真记录下来,回到茶房旅店,打开书来检查核对。旅店主人怕多耗灯油,连续催他休息,他说:“我多付油资就是了。”有时行进在平原大道上,他就骑在马背上诵读古书,默背考证注释。从此,人们就用“马背书馆”来赞扬顾炎武的苦学精神。

4、“不叫一日闲过”:著名画家齐白石年逾90,每天仍作画5幅。他说:“不叫一日闲过。”他把这句话写出来,挂在墙上以自勉。一次,他过生日。由于他是一代宗师,学生朋友很多,从早到晚,客人络绎不绝。白石老人笑吟吟地送往迎来,等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已是深夜了。年老的人,精力是差了,他便睡了。第二天他一早爬起来,顾不上吃早饭就走进画室,摊纸挥毫,一张又一张地画着。他家里人劝他:“你吃饭呀。”“别急。”画完5张后,才用饭,饭后他继续作画。家里人怕他累坏了,说:“您不是已画了5张吗?怎么还要画呢?”“昨日生日,客人多,没作画。”齐白石解释,“今天多画几张,以补昨日的‘闲过’呀。”说完,他又认真地画起来了。

5、黎锦熙近80年天天写: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他在一生的工作和学习中,养成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拿写日记来说,他从12岁时开始,一直记到89岁临终前夕,近80年,从未间断,积数十本之多。这些日记已成为近、现代的珍贵史料,反映了几十年来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发展,记载了他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黎先生录写卡片的数量也很惊人,单为编纂大辞典就收集整理了300多万张卡片。他一生的著述,已出版的就有400余种,涉及语言、训诂、文字、教育、目录、历史、文学、地理、哲学、佛学等方面。十年浩劫期间,他受到迫害,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写了近30种学术论著。他说自己的一生是:“‘任重’能背,‘道远’不退,快快儿地慢慢走,不睡!” 【名言警句】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高考作文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高考作文材料引用及论点论据(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87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