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材勘误-洛阳广播电视大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18-10-25 本文由控制吥住の情绪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五讲 严羽的“妙悟”说学习辅导

一、文论译文

仆之《诗辨》,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其间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译】我的《诗辨》,了断了千百年来诗坛公案,的确是惊世超俗之言、极为恰当惟一正确之论。文中说到江西诗派的诗歌的弊处,那是如刽子手剖心取肝一般直击要害的。

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张戒《岁寒堂诗话》)

【译】苏轼在诗中纵横议论,黄庭坚则在诗中专门拼凑生僻文字,跟他们学习写诗的人还没有学到他们的长处,却先把他们的毛病学到了,写诗之人的意趣荡然无存了。

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典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嚣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言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译】近代诸位先生,对于诗歌作了特别的解析,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这样的方法来作诗,)难道是不下工夫?但却终究不如古人的诗。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而且他们的作品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把全篇反复阅读,也不知主旨何在。他们的末流中更严重的,叫噪怒张,大大违背了忠厚的传统,几乎以谩骂攻讦为诗。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诗歌的一次厄运和劫难了。

提示:严羽《沧浪诗话》的诞生有其现实的理论背景。他不满苏、黄以来以文字、议论、才学为诗的诗风,猛烈抨击江西诗派,强调诗歌应有其自身内在的创作规律。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译】学诗的人以识见为主:入门要正,取法要高;应以汉、魏、晋、盛唐时期的作品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后那样的诗人。如果自己退缩苟且,就会有下劣诗魔进入他的肺腑之间,这是因为立志不高的缘故。走路没有到达目标,可以再加努力(达到);但如果开头起步的地方错了,越跑越远(永远达不到),这就是因为入门不正的缘故。

作诗正须辨尽诸家体制,然后不为旁门所惑。今人作诗,差入门户者,正以体制莫辨也。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市缣帛者,必分道地,然后知优劣,况文章乎?仆于作诗,不敢自负,至识则自谓有一日之长;于古今体制,若辨苍素,甚者望而知之。······惟辨之未精,故所作惑杂而不纯。(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

【译】作诗正应当辨清各家的体制,这样才不为旁门左道所迷惑。当今的人写诗,不能进入门户的,正是对诗的体制没有辨别清楚。世上的技艺,各有各的套数。卖缣帛的人,一

定要分产地来源,这样才能知道它质量的优劣,何况是文章(怎能不分门派家数)呢?我对于作诗不敢自负,至于对诗歌的认识见解则自认为有一日之长;对于诗歌的古今体制,我也是分辨得黑白分明,甚至一看就知道它(属于哪种类型)了。······若有分辨不精确的,原因是所选的诗里有混杂而不精纯。

禅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若小乘禅,声闻辟支果,皆非正也。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言语,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译】禅家流派众多,有大、小乘之分,有南、北宗之派,有正、邪道之路。学习的人应该从上乘(入门),获得正法,领悟真谛。至于小乘禅,如声闻果、辟支果之类,都不是正法。论诗就好比论禅:汉、魏、晋、盛唐的诗歌,是(领悟诗歌真谛)第一义的诗歌。唐代宗大历(766-799年)以来的诗歌,如小乘禅,落入了第二义;而晚唐的诗歌,如禅之声闻、辟支果,更次之了。

唐代宗大历以前的诗歌,分明是一种诗歌写法;晚唐,分明另是一种;而本朝各位,分明又另是一种,这样的识见,才是具有慧眼。

【按】严羽诗论有不少佛教用语,下面将教材中的一些名词略作解释。

“乘”,有乘物、运载、运度等意,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佛说法因人智慧之殊而有深浅,大乘主普渡众生,小乘主自我修行。此外,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别。

“宗有南北”,禅宗传说创始人菩提达摩,下传自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始于慧能,主顿悟;北宗始于神秀,主渐悟。故曰南顿北渐。中唐以后,南宗成为禅宗正宗。“禅宗”,指以菩提达磨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又称佛心宗、达磨宗、无门宗,中国十三宗之一。

“法眼”,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一。佛家讲“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遇昏暗,遇阻碍,就不能见;“天眼”是天人的眼,远近昼夜,都能得见;“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法眼”是菩萨的眼,能澈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法门;“佛眼”是如来的眼,有了佛眼便兼有前面的四种眼,能无事不知,无事不见,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第一义”,即第一义谛,又名真谛、胜义谛,以名究竟之真理,是为最上,故云第一。《大乘义章》“第一义者,亦名真谛。”

“声闻”、“辟支”,佛家之二乘。佛家有三乘,菩萨乘、辟支乘、声闻乘。“辟支”,梵语为独觉之意,即“自以智慧得道”;“声闻”,谓听佛陀言教而觉悟者。菩萨乘普济众生,故称大乘;辟支、声闻仅求自度,故称小乘。

“果”,原指草木之果实;转指由“因”所生出之结果,如恶果、苦果;也指由道力而证悟的果位,如声闻果、辟支果。

“一只眼”,禅林用语。指于佛法上,真正见物之一个眼,即具有真实正见之慧眼,非凡夫之肉眼。义同顶门眼、正眼、活眼、明眼。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等教育教材勘误-洛阳广播电视大学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教材勘误-洛阳广播电视大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239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