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相关
本文在追溯如來藏之原初含義時,將著重於探討《如來藏經》與《勝鬘經》,理由是,《入楞伽經》之如來藏思想前有所承,而在經中所提及、引述乃至頌揚的諸多經典4
當中,其著墨最多、傳承脈絡最鮮明者莫過於《如來藏經》與《勝鬘經》。《入楞伽經》引述《如來藏經》而再加討論5
,旨在沖淡神我(Atman)色彩,亦即修正原始的如來藏說;至於引述《勝鬘經》,則意在頌揚如來藏義的甚深難解,非外道與二乘之所能及6
。另一方面,本文在析論
《入楞伽經》之「圓成實性」時,將附帶地參酌唯識學派初期的經論如《解深密經》與《瑜伽師地論》,以及系統化地確立唯識理論的《攝大乘論》等對圓成實性之闡釋,以期更充分地掌握《入楞伽經》之圓成實性義。
4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提到:「象脇與大雲、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經,我皆制斷肉。」(T.16, p. 624c)其中《佛說象腋經》旨在宣說「不實如幻」的虛空觀,似無直接而明顯的如來藏思想。《大雲經》(又名《大方等無想經》)旨在「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指出了理想化乃至神格化的如來法身。相似於此,《央掘魔羅經》旨在「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來之藏常恆不變」;《大般涅槃經》(前十卷)強調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法身常恆不變。後三部經之主旨而為《入楞伽經》所繼承者,主要可歸結為兩點:其一,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或佛性,因此《入楞伽經》雖分述五種性,最終仍訴諸「究竟一(佛)乘」。其二,如來藏(性質同於如來法身)常恆不變,因此得以作為染淨一切法的依止,《入楞伽經》對此義有所論述。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入楞伽经之成自性如来藏心(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