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相关
「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是《勝鬘經》中較受矚目而常被援引的論義,而空與不空如來藏,合而言之,即是如來藏,亦是「如來空性之智」。以能證之智為如來藏的基本內容,固然是《勝鬘經》遠紹《如來藏經》的一貫主張,然而,除了「如來能證之智」,《勝鬘經》對如來藏的含義,其實有著更進一步的延申:
聖諦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31
「聖諦」所說的甚深義,即是「甚深如來之藏」。由於如來藏甚深微妙,難知難了,因此並非一般世間思量所能企及的境界,而是唯獨如來所知所證的境界,簡言之,如來藏是「如來所證之境」。
從「如來能證之智」到「如來所證之境」,《勝鬘經》之如來藏義兼賅了兩者,視前此之《如來藏經》更延申出「境界」一義。同時,在如來藏義由「智」向「境」重心轉移的過程中,《勝鬘經》也充分呈現了過渡的色彩。
參.成自性之內容
作為唯識三性之一的成自性或圓成實性,在不同的經論之中,被賦予廣狹不同的內涵與略有出入的定義。本文僅擬原則性地一窺《入楞伽經》之前,或約略與之同時的唯識學文獻對圓成實性的定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入楞伽经之成自性如来藏心(9)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