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26)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6-02 本文由心动女孩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作了什么。 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 (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

缺点:是幼稚的。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成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 缺点:过于天真

我觉得袁振国的定义比较好: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

1、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

为中心和目的。

2、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二)学科主义课程论

1、要素主义(巴格莱)

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应给学生提供风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2、 永恒主义(赫钦斯)

课程应以永恒学科组成,他推移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首要的。首先是古典书籍。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课程不应该帮住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1、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2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教育学基础(十二院校版)笔记(2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20926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