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请将这个选项前面的字母代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每小题2分,计36分)
1.【分析】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与参照物相比,物体位置有变化,说明物体在运动;物体位置没有变化,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解答】解:当嫦娥四号从空中下降时,以嫦娥四号、嫦娥四号上的照相机、嫦娥四号上的计算机为参照物,嫦娥四号与它们之间均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
以月球表面为参照物,嫦娥四号对于月球表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所以说嫦娥四号是运动的,所选参照物是月球表面。 故选:B。
2.【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呐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获取信息的。 【解答】解:
A、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噪声是由于物体做杂乱无章无规则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噪声也是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故B错误;
C、由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所以噪声会干扰声呐探测系统。故C正确; D、声呐探测是向海底发射超声波。故D错误。 故选:C。
3.【分析】装有饮料的饮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容易引发火灾。 【解答】解: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由于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射入车内的光线经矿泉水瓶折射后集中于它的焦点上,时间一长正好使放置于此处的物品起火。 故选:C。
4.【分析】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变化,体积会变化,它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判断正确答案。
【解答】解:室内火灾发生时,温度较高,室内有毒气体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有毒气体漂浮在房间的上方。所以,为有效避免吸入有害气体或被灼伤,受困人员应采取弯腰甚至匍匐的姿势撤离火场。 故选:D。
5.【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餐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A符合实际;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m/s≈1.1m/s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6.【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二: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解答】解:A、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所以在拉力的作用下弓发生形变;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弓的弹力使箭由静止变为运动;
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因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让箭划出一道弧线; D、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靶的阻力让箭由运动变为静止。 所以与另外三个不同的是A。 故选:A。
7.【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解答】解:动车匀速直线运动时,如果餐巾纸掉落,由于惯性餐巾纸仍然保持与动车相同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向前运动,由于餐巾纸处于小明正上方行李架的书包里,所以会刚好落在小明的身上。 故选:B。
8.【分析】根据液体压强的特点分析解答,液体压强特点:
①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②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③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深度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解答】解: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所以橡皮膜不论是朝上还是朝下都会向内凹; 在同种液体中,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橡皮膜朝下时,浸入液体的深度大,橡皮膜凹的更明显。
综上分析可知,两次都向内凹,瓶口朝下时形变更多。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9.【分析】(1)重力势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所处位置的高度有关,判断重力势能是否改变,看它的质量和高度是否变化就可以了;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运动的速度快慢有关,判断动能的大小看它的质量和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就可以了。
(2)判断是哪种能量转化成了另一种能量的标准是:减小的转化为增多的。 (3)不计空气阻力时,机械能没有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守恒。 【解答】解:
A、刚开始过山车匀速被拉升时,质量不变,速度不变,高度增加,故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变大,而机
械能等于动能与重力势能之和,所以机械能变大,故A错误;
B、过山车向下俯冲时,质量不变,高度降低、速度变大,所以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B正确;
C、通过环形轨道最高点时,高度最大,重力势能最大,但此时其在水平方向上速度不为零,此时动能不为零,故C错误;
D、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克服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做功,会有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所以机械能变小,即机械能不守恒,故D错误。 故选:B。
10.【分析】在物理学中,我们把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称为机械效率,即机械效率的高低与有用功的大小、总功的大小或额外功的大小有关;故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
(1)使用小吊钩吊起相同货物时,小吊钩(小动滑轮)的重力小,做的额外功少,在有用功一定的情况下,总功小,其机械效率高,故A正确;
(2)由机械效率公式η可知,机械效率的高低与上升速度、货物升高的高度无关,故BD错误; (3)每次吊起的货物越少,有用功越少,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越小,所以机械效率越低,故C错误。 故选:A。
11.【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分子运动是看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分子运动属于扩散现象。
【解答】解:A、湿衣服变干是由于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的缘故。故A错误。 B、拆除老旧建筑物时,灰尘飞舞,属于机械运动。故B正确。
C、加了白糖的水会变甜,是白糖分子运动的结果,是分子运动。故C错误。 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是樟脑分子运动的结果。故D错误。 故选:B。
12.【分析】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缓慢的汽化现象,液体蒸发要吸收热量,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解答】解:被太阳晒热的自行车坐垫温度很高,用湿抹布擦一下,坐垫表面会留下一些水,这些水将很快蒸发,同时吸收热量,所以坐垫就很快凉了下来。 故选:C。
13.【分析】改变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即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其内能会减小。 【解答】解:
AC、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此时活塞对筒内的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变大,温度升高,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空气和棉花之间发生热传递,使得棉花的温度升高,故AC错误,
B、缓慢压下活塞,由于存在热损失,在慢慢下压的过程中,空气的内能增加的较小,温度升的不高,达不到棉花的燃点,棉花不会燃烧,故B错误;
D、活塞被向上顶起是因为筒内的空气推动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14.【分析】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应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控制电阻的阻值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出通过的电流,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研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应控制电阻的阻值不变,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则 甲:多节干电池串联接入MN时,改变干电池串联的节数时电源的电压发生变化,R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方法可行;
乙:电池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MN时,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R两端的电压,方法可行;
丙:电池先后与不同定值电阻R′串联接入MN,定值电阻R′的阻值不同,分得的电压不同,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不同,方法可行;
综上可知,甲、乙、丙三种方案均可行。 故选:D。
15.【分析】(1)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二是发生短路; (2)充电器长时间插在电源插孔上会发热,引起安全事故;
(3)大功率或带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必须使用三孔插座,以防外壳带电,危及人身安全; (4)水是导体。
【解答】解:A、同一插排上使用的电器总功率过大,会使电路中电流过大,造成保险丝熔断,故A错误;
B、充电器长时间插在电源插孔上会发热,容易引起线路安全事故,故B错误;
C、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使试电笔氖管发光,说明金属外壳带电,则不要去触碰,以防触电,故C正确; D.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D错误。 故选:C。
16.【分析】由左图可知,电磁铁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当闭合S1、S2且将滑片P向右滑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路的总电阻变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通过电磁铁电流的变化,然后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变化,根据巨磁电阻的阻值特点得出其阻值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右图中电路电流的变化和灯泡两端的电压变化,根据P=UI可知灯泡的变化,然后判断亮暗的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巨磁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
【解答】解:由左图可知,电磁铁与滑动变阻器串联,
当闭合S1、S2且将滑片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路的总电阻变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