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方法。 3.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复习前课,真理 领域 建树 司空见惯 疑问 敏感 提取 明显 无独有偶 做好衔接。 无聊 不可思议 吻合 偶然 文献 证据 系统 整理 见微知著 灵感 机遇 锲而不舍 预设:本文中的成语较多,教师一方面要注重检查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另一方面还要适当拓展,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成语。 2.指名说说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论证观点的。 明确:课文是按照“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顺序来论证观点的。 3.作者为了论证观点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哪位同学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三个典型事例? 预设: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进行自主概括。 明确:发明石蕊试纸、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睡觉时眼珠转动。 4.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文题,也是课文的中心观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观点的。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2自然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文本对话,并能百个问号之后”? 够与作者对话,预设:这段话以千百年来科学真理的发现过程为依据,将“真让学生成为课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进堂真正的主人,行表述,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为以后学习课的关键词句——“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文打下基础。 找到真理”,来感受发现真理的过程,进而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道理。 (2)引导学生理解“?”和“!”的含义。 预设:问号和感叹号在这里有着深刻的含义,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标点符号,也不仅仅是指问题和真理,还体现了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发现真理后的喜悦心情。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标点符号的含义时,还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指发现的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2.学习第3—5自然段。 发明石蕊试纸 (1)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①波义耳发现的“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是什么? ②这个事例中“?”和“!”分别是什么? ③为什么波义耳能从紫罗兰变色的现象中发现真理? ④波义耳的事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第一个事例的学习时,重点是教给学生方法——梳理事情的经过、明白这个事例是怎样体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真理的、谈从该事例中受到的启发,为后面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后两个事例做准备。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学习方法。 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
预设: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来解答问题。 (3)学生汇报交流结果,教师点评、补充。 问题一: 明确: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 问题二: 明确:“?”——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 问题三: 明确:因为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并不断追问,进行了许多实验,发现了一般规律: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最后利用这一特点发明了石蕊试纸。 问题四: 示例:波义耳从生活中细微的现象中发现了科学真理的事例说明了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真知。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1)学生自主朗读第4自然段,梳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 预设:这个事例中有两个人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生物学家米歇尔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地球上所有的大陆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继而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米歇尔逊关于蚯蚓分布的发现为魏格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促使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这样,学生就能采用学习第一个事什么”的重要性。
例的方法来进行探究。 明确:魏格纳偶然发现——世界地图上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互相吻合;魏格纳比较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魏格纳认真研究——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米歇尔逊提供证据——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分析总结——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魏格纳整理“大陆漂移学说”,出版《海陆的起源》一书。 (2)学生总结方法,谈体会。 睡觉时眼珠转动 (1)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分组合作探究。 ①本段第一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更有趣”表明下面的事例是一个有趣的事例,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这个事例中“?”和“!”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③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是怎样将“?”变成“!”的?(他先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 3.学习第6、7自然段。 (1)结合列举的三个事例说说对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理解。 预设: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其中“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这句话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