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课堂教学启发艺术 (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1 本文由爱里的胆小鬼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教师启发思维应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思维类型是各不相同的,就决定了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教师启发思维的这种个别性追求,正是使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紧密结合,增强其针对性的关键措施。另外,教师启发思维还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不过,有时故意打破其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小心实验求证,也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必需。

3、反馈强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思维时,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受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使启发思维的艺术取得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所发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得到积极强化;相反地,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的错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具有微妙的评价意义,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方式的持续或改变,使启发思维的艺术卓有成效地深入学生心灵。

(四)培养学生热爱思维劳动这种“智慧的体操”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紧张而愉快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人智慧绽开绚丽之花的直接动力,或者说,学生的课堂思维劳动,乃是有效地训练一个人智慧的“体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在启发思维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思维劳动的热爱。

1、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课堂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而培养学生思维兴趣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课堂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正如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在剧本《伽利略》中所写:“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其实,

在思维过程中,那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过程、探求未知的好奇心、豁然开朗的顿悟等,皆可令人享受到参与创造的幸福感和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这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强化剂,促使学生凡事皆问个“为什么”,从而在质疑释难中探索不已。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思维过程特点有个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并掌握思维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利于让学生顺利地进行思维,体验到成功感的快乐。

2、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

教师在启发思维的教学艺术中,应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主动权和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设想的机会,而不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做学生思想的褓姆。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批评的:“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乎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能独立思考的人。”教师更不能在教学中有意压制学生的独立思维,不讲教学民主,搞“一言堂”,那样就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独立思维的权利,教师的所谓“启发思维”也就失去其意义了。相反地,只有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切实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如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教授发明的、鼓励学生出问题考老师的“咨询教学法”,就能有效地培养出真正热爱思维劳动的学习者和创造者

三、 课堂教学启发艺术的方法

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的启发艺术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喻启发

所谓比喻启发,是指教师灵活运用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生动形象的巧譬妙喻,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深为浅、化繁为简、化生为熟、化理为趣,达到启智开塞的目的。优秀教师都是善用比喻启发的高手。河北省邢台市特级教师陈甫林,把多用形象比喻作为进行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他说: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对物理概念作适当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定律、公式和概念的理解与记忆,能起到弥补仪器不足或无法充分表达等缺陷的作用,能化枯燥为有趣味,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进行形

象比喻,使语言通俗富有趣味性,是我经常注意探讨的教法问题。如学生在语文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对“冷酷”与“多情”二词的含义是颇有体会的,为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楞次定律所反应的感生电流的方向规律,在实验得出楞次定律之后,我把线圈比喻为具有“冷酷”与“多情”双重性格的特殊人物。当磁极来时,线圈的近端产生同性磁极,对原磁极发生排斥,以抗拒侵入者——磁极的接近,表现十分“冷酷无情”,“孤僻”异常;但一旦磁极走时,近端又立即产生异性磁极,对原磁极发生吸引,以挽留远方来客——磁极的远离,表现相当“多情柔和”,依依不舍,“好客”惊人。最后,我把它归纳成“来之抗之,走之拉之”八个字。这样,学生听了感到形象有趣,记忆深刻牢固。至今每逢用到楞次定律判断感生电流方向时,学生还常常自言自语:“来之抗之——同性磁极;走之拉之——异性磁极。”在帮助学生形象领会本定律之后,为使学生避免在判断磁铁从线圈外侧移动和原副线圈并排两情形上发生错误,我又从两种磁场的方向关系这一根本出发,阐明了“来之抗之——原磁场与感生电流磁场反向;走之拉之——原磁场与感生电流磁场同向”的规律性。这样,就使学生对楞次定律的掌握避免了形式主义和片面性,从而提高了运用上的自觉性和准确性。

2、故事启发

所谓故事启发,是指教师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简短有趣而又能说明问题的故事(具体事例),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如有一位老师上生物课,讲昆虫的趋食性这一节时,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在楚汉相争中,项羽被刘邦击败,星夜逃跑,当天亮到达乌江岸边时,突然发现,江边有几个黑色大字:‘项羽必亡。’他走近细看,黑字全是蚂蚁拼成的。顿时军中一片混乱,他们认为这是天公要灭项羽。项羽无奈拔剑自刎了。”这时同学们个个聚精会神,纷纷猜测其中的道理。最后在教师帮助下揭开了这个谜。原来是刘邦的军师张良利用昆虫趋食性的道理,黑夜派人用食油和米糖在江边写下了那几个字,招来无数蚂蚁,造成项羽军心的恐慌。②故事启发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所选故事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和教师本人讲故事的能力水平。

3、直观演示启发

所谓直观演示启发,是指教师利用直观手段和演示操作,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如一位教师讲解鲫鱼的功用时,先在盛着清水

的玻璃缸里,放一条卿鱼在水里活泼地游泳。让学生看清以后,他用薄木片和橡皮筋把鱼的尾及尾鳍夹住,这时鱼游泳的速度变慢,问学生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鱼主要是靠尾和尾鳍的摆动来游泳的。”接着他把一侧的胸鳍和腹鳍剪去,学生看到鱼体总是向着一侧游。问学生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说:“可见偶鳍能帮助鱼体拐弯。”最后,他把另一侧的偶鳍和背鳍及臂鳍全部剪去,给果鱼体完全测了过来,无法保持正常的游泳姿势。学生很容易得出“奇鳍和偶鳍都能帮助鱼体保持垂直姿势”的结论。①直观演示启发的关键,是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4、表情动作启发

所谓表情动作启发,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使用眼神、手势、表情、体态等“无声语言”,将有关信息暗示给学生,使之心领神会、当下彻悟。如据说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到老子处求教。孔子向正在闭目养神的老子施过礼后,恭候一旁。老子闻声,将眼睁开,孔子赶忙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求教。”老子不语。过了好一会,老子才张开“一望无牙”的嘴,让孔子看了看,又伸出舌头,让孔子看了看,然后就又闭目养神了。孔子连忙施礼道谢,率弟子退出。弟子们不解,怪老子无礼。孔子解释说:“老子不是已经给我们以教诲了吗?老子是说牙齿是坚硬的,却又是软弱的;舌头是软弱的,却又是刚强的。看起来坚强的牙齿却全掉光了,而看起来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老子把刚柔、强弱的辩证关系讲得多么深刻呀!”弟子们这才恍然大悟,高兴而归。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表情动作启发,一般要求对方有较高的悟性,能够与启发者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

5、设疑启发

所谓设疑启发,是指教师利用问题来有效地引导并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设疑,一般可以有三种办法:一种叫“引疑”,是教材上有的,学生未看出来,由教师将其“引”出来。如:毛泽东给徐特立的祝寿信,开头的称呼是“徐老同志”。学生粗略看过,未见有疑。教师就可问学生:为什么称“徐老”而不称“老徐”?“徐老”、“老徐”、“姓徐的老同志”这三者有何不同?这样,疑就“引”出来了。第二种办法叫“激疑”,激励学生去想疑。如,讲《乌鸦喝水》,讲完把石子放下去,瓶子的水就升高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教师再提一个问题:“把木块放进去,水能升高吗?”这又可以进一步激起学生的“疑”

了。第三种办法叫“故疑”,就是没有疑而故意提出疑。如对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教师讲解了这番情境之后,再把贾岛骑驴做诗,和韩愈商讨用“推”还是“敲”的故事简单讲一下、让学生再去议“推”、“敲”的不同,就可议出不少“疑”来。引疑、激疑、故疑,都是要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学生有了认知矛盾,就能“心愤求通”了。

6、类比启发

所谓类比启发,是指教师通过将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放在一起或先后讲述,让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觉察其中的联系,而进行类推,得出结论。如有位教师在教“约数和倍数”这一概念时,把班上较高和较矮的两个学生叫到讲台前,然后问:“李明最高,邹波最矮,这种说法对吗?”学生马上活跃起来。接着他又问:“难道李明不是高的?邹波不是矮的?”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旋即三三两两地小声交谈,显然是学生在探索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时有一个学生回答:“不对,李明是比邹波高但他比大人矮,邹波比李明矮,但他比低年级学生高。”说得学生个个点头,表示赞成。此时教师又引入约数和倍数的概念,问:“3是约数,6是倍数,这种说法对吗?”学生纷纷举手,一致表示不对,教师再进一步问:“为什么不对?”学生回答:“3是6的约数又是1的倍数,6是3的倍数,又是12的约数。从而得出了约数和倍数不能单独成立的概念。通过成功的类比启发,可以收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7、图示启发

所谓图示启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直观图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进一步深思其含义。如鲁迅先生为了使学生更容易领会他所讲的内容,有时就在黑板上画出图来,或预先准备好挂图,帮助语言来说明问题。一次讲到古代人什么样是坐?什么样是跪?什么样是拜?单靠嘴巴讲解也是费气力又难奏效的。于是他拿起粉笔转身就在黑板上画出坐、跪、拜的三个图像。学生们看着黑板上图像,就一目了然了。还有一次,鲁迅先生在上海艺术大学讲演《革命文学》时说:要写出革命文学,首先要做一个“革命人”,不要一只脚站在“革命”上,一只脚站在“文学”上。他讲着讲着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人,一只脚站在一个写有“文学”两个字的葫芦上。这一图画,形象地揭露了三十年代上海滩上那些挂着“革命文学家”招牌的资产阶级文人的丑恶嘴脸。学生们回忆说,当时

听的人望着那富有深刻含义的图画,都忍不住大笑,在笑声中,鲁迅先生传授的革命真理就深印在脑海中。①图示启发要注意使用精当,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可滥用。

8、点拨启发

所谓点拨启发,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疑雾,使学生明确思路、抓住要旨。安徽特级教师蔡澄清就善用点拨法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他一方面进行诵读过程中的声调点拨,即帮助学生明音调的高下、辨节奏的疾徐、察韵脚的轻重,拨正学生诵读中出现的声调偏误,点出声调中应有的气势和情感,以让学生尽快实现“技文入情”的过程。另一方面进行理解过程中的情意点拨,即从语词内涵点拨其“情境”意义,从形象体味点拨其情感因素(包括点移情、点烘托、点象征),从风格把握点拨其意象组合,以使学生由诵读而形成的意会知识得到明晰和深化。点拨启发如巧妙、精当,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点拨启发要求教师功力深厚、高瞻远瞩、区别主次、抓住关键,使学生在受到点拨后,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水平。

此外,教学启发艺术还有许多具体方法,如练习启发、讨论启发、创境启发、激情启发、问答启发、反叩启发、侧面启发、纠错启发等。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课堂教学启发艺术 (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课堂教学启发艺术 (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089219.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