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部合成的有机物才有自上而下运输到根系的必要,植物根系一般不需要从地上 部获取无机养分(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根系不能直接吸收介质的无机养分, 需要从韧皮部运输供给)。
韧皮部运输的养分浓度一般要比木质部高,韧皮部运输物质的干重是木质部 的160倍左右(表3-1)。蔗糖是韧皮部中运输的主要有机同化物,占总溶质的 90%左右,其次为氨基酸、柠檬酸和苹果酸等有机阴离子,还含有维生素、植物 激素、蛋白质和ATP等有机成分。
韧皮部也运输一些无机盐离子。K是韧皮部中含量最高的无机离子,其他 离子在韧皮部中的含量依次为PO43-> Mg2+> SO42-。C1-和Na+在韧皮部中的含 量随植物种类和介质养分供应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条件下,C1-和Na+含 量也可较高(表3-1)。养分在韧皮部中的浓度一般较其在木质部高,但Ca2+则 相反,它在韧皮部中的浓度非常低,远远低于其在木质部中的浓度。韧皮部中微 量元素的含量非常低,主要是以与烟草胺(nicotianamine)或其他有机物形成的 复合物形式存在,但至今还没有检测到钼和镍在韧皮部中的含量。
无机营养物质在韧皮部的运输机制还没有研究得很清楚,一般认为是伴随同 化物运输而发生的.因而主要采取类似同化物运输的形式。 (一)渗透产生的压力流假说
该假说认为韧皮部中的筛管分子连成一个共质体运输系统,共质体的一端是 产生运输物质的源(如叶),它保持有较高的溶质浓度;而另一端是消耗运输物 质的库(如根),溶质浓度较低,因而两端形成了渗透压力梯度,推动溶质从源 向库流动(图3-23)。但植物体内的筛管分子距离长、阻力大,压力流能否克服 如此大的阻力而进行长距离运输,还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而且,压力流假说 还不能解释韧皮部所发生的双向运输。
+
(二)韧皮蛋白假说
筛管是韧皮部中专门用于溶质长距离运输的维管状结构。在植物筛管亚微结 构研究时发现,筛管内有一薄层原生质,它们形成了由韧皮蛋白(或称P蛋白) 所构成的蛋白质索(protein strand),其直径为1~7μm,贯通筛管、筛孔,从而 将整个韧皮部运输系统连通起来。根据蛋白质索的这个结构特点,人们提出了溶 质运输的韧皮蛋白假说。该假说认为筛管细胞代谢作用产生生物能量(ATP), 引起蛋白质索的收缩蠕动,结果推动了溶质在共质体内的运输。据计算,这种推 动力足可使溶质克服细胞内部的阻力而进行长距离运输。此外,由于筛管内有多 束蛋白质索,能产生不同方向的推动力,从而允许物质的双向运输(图3-24)。
上述两个假说似乎都没有说明不同营养元素的韧皮部运输差异。事实上,放 射性核素示踪试验的结果证明不同元素通过韧皮部筛管的能力(移动力)是不一 样的。由表3-2可见,钙和锰在韧皮部中的移动性较差,而钾、镁、磷、硫、氮 (氨基酸态氮)、氯和钠的移动性比较强。不同元素的移动性有差异,可能有两个 原因:一是不同元素在共质体中移动难易不同(吸附能力强的移动性差),二是 不同元素进入筛管的难易程度不同(易透过原生质膜进入筛管的移动性强),一 些定量试验的结果偏向于第二种解释。
一些RNA也可以在韧皮部内移动。如图3-25所示,利用黄瓜和南瓜的嫁接 试验证明,南瓜的特异蛋白和编码它们的特异RNA(图3-25)均可在嫁接到南 瓜上的黄瓜韧皮部汁液中检测到,即南瓜中的特异RNA能够通过韧皮部运输至 嫁接到南瓜上的黄瓜,说明这部分RNA是可以在韧皮部中移动的。
韧皮部是同化产物(特别是光合同化物)的主要运输途径。同化物从源进入 韧皮部的过程称为装载(loading);反之,同化物离开韧皮部进入库的过程为卸 载(unloading)。根据不同种类植物的叶片韧皮部装载过程的不同机制,可以将 植物划分为类型Ⅰ和类型Ⅱ两种类型。 类型I是指同化物通过共质体(主要 是胞间连丝)进入韧皮部的植物种类。这 类植物叶片小叶脉具有一种开启结构 (open configuration),在伴胞(companion cell,cc)和维管束鞘细胞(Bundle sheath cell,BSC)之间有许多胞间连丝,从而与 叶肉细胞通过共质体相连(图3-26)。 1.类型Ⅰ
类型I的植物,其叶肉细胞和筛管、 伴胞复合体通过胞间连丝形成一个持续体 (continuity),同化物可以从叶肉细胞再分配,直接进入韧皮部。试验发现,通 过叶片喂饲14C标记的蔗糖,吸收2 min后,在1℃下(降低代谢活性,再分配终 止)清洗l0min洗去未吸收的蔗糖,14C只出现在叶肉细胞[图3-27 (a)];如果 在室温下(代谢正常,再分配持续进行)清洗10 min,出现在叶肉细胞的14c标 记的蔗糖大部分转移到小叶脉中[图3-27 (b)]。这说明14C标记的蔗糖首先通过 共质体直接进入叶肉细胞,再由叶肉细胞重新分配刻质外体(小叶脉)中。
2.类型Ⅱ
类型Ⅱ植物叶片的小叶脉(图3-28)属于关闭结构(close configuration), 其筛管和伴胞复合体(SE/CC)与其他共质体分离,几乎没有胞间连丝存在,同 化物通过质外体进入韧皮部。这类植物又分为a和b两类。类型Ⅱ的a是一种原 始的关闭结构(closed primitive),伴胞的细胞壁没有内折[图3-28 (a)];类型 Ⅱ的b是一种进化的关闭结构(closed advanced),其伴胞和木质部转移细胞共存 [图3-28(b)]。
类型Ⅱ的植物,其同化物首先是从叶肉细胞释放到质外体,再由小叶脉通过 跨膜运输再吸收进入韧皮部(共质体系统)。同样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证明, 通过叶片喂饲14c标记的蔗糖,吸收2 min后,在1℃(降低代谢活性,再分配 终止)清洗10 min洗去未吸收的蔗糖,14C只出现在小叶脉(图3-29),这说明 在类型Ⅱ的植物中,蔗糖是通过质外体系统直接进入小叶脉的。
大多数情况下,韧皮部卸载是通过共质体途径进行的。当溶质和水分到达筛 管细胞末端时,随着质流,通过胞间连丝卸载到库(图3-30)。一般情况下,筛 管细胞汁液溶质的浓度远远高于韧皮薄壁细胞中溶 质浓度,导致韧皮部中的渗透压远远大于各种库的 渗透压,而溶质和水分就在渗透压的驱动下,随着 质流卸载到各种库中(图3-30)。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第三章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 图文 (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