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疾病概论
内容精要
健康★ 健康与疾病 疾病★ 亚健康 生物性因素 理化性因素 营养性因素 原因☆ 遗传性因素 病因学 先天性因素 免疫性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疾病概论 条件 条件 诱因 损伤与抗损伤 一般规律 因果交替 发病学 局部和整体 神经机制 体液机制 基本机制 细胞机制 分子机制 完全康复 康复★ 不完全康复 疾病转归☆ 死亡☆ 传统死亡 脑死亡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二、疾病的概念
疾病(disease)在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的抗损伤作用下,因自稳态(homeostasis)调节紊
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症状:病人主观感觉的异常。体征:患病机体客观存在的异常。 综合征:疾病中的一组复合的并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 三、亚健康的概念
亚健康(sub-health)是存在于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的状 态(第三状态),又称为次健康。
第二节 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一)生物性因素 (biological factors)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二)理化性因素 物理性因素(physical agents) 化学性因素(chemical agents) 可导致机体损伤或疾病的强酸、强碱、化学毒物以及动植物毒性物质。 化学因素致病的例子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性肝硬化等。
(三)营养性因素 (nutritional factors) 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缺乏蛋白导致营养不良性水肿。 (四)遗传性因素 (hereditary factors)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
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al aberration):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的改变 亲代生殖细胞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遗传给子代可引起遗传性疾病。 遗传易感性 (genetic predisposition):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 原因:存在某种遗传缺陷,在一定环境因素作用下,易患相应疾病。
(五)先天性因素 能够损害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有害因素。如妇女妊娠期病毒感染可能会引起胎儿先天性心脏病。 (六)免疫性因素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鱼、虾、花粉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 自身免疫性疾病:对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的损害造成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免疫缺陷病: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如HIV感染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七)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人不是一个单纯生物学的概念。人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复杂的社会联系,经常会碰到社会、心理问题。如紧张的工作,不良人际关系,恐惧、焦虑及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
条件的概念: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体内外因素。条件不直接引起疾病,表现为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如过度疲劳、月经期、过敏性鼻炎、环境、年龄、季节等 → 感冒
诱因的概念:属于条件的范畴,指疾病的条件中,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如“三动”即运动、劳动、激动时可能诱发心绞痛发作。
第三节 发病学
一、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 损伤与抗损伤 在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两者的强弱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图1-1)
图1-1 (二) 因果交替规律 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作为发病学原因,引起新的变化,因果不断交替、推动疾病的发展。(图1-2)
病因损伤性反应抗损伤反应结果
外伤血管破裂CO交感神经兴奋小血管收缩
大出血BP儿茶酚胺BP
恶性循环
血管麻痹扩张 组织组织进一步缺氧血容量 血管通透性增加酸中毒缺氧
血液外渗 结果原因 图1-2 (三) 局部和整体
局 部 整 体 (足部溃烂) (糖尿病) 缩小痊愈 机体抵抗力↑ 扩大扩散 机体抵抗力↓
因果交替
二、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一)神经机制 长期紧张 →交感神经兴奋→ 高血压病 (二)体液机制 胰岛分泌胰岛素减少 → 糖尿病 (三)细胞机制 疟原虫破坏红细胞 → 疟疾
(四)分子机制 Hb珠蛋白β链N-末端第6位的谷氨酸被颉 氨酸取代 → Hb稳定性下降 → 镰刀细胞性贫血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一、完全康复 (Complete recovery)
致病因素已经清除或不起作用,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二、不完全康复 (Incomplete recovery)
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消失遗留有基本病理变化。 三、死 亡 (Death)
死亡(death):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 传统死亡的标志: 心跳停止 呼吸停止 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的概念
脑死亡 (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脑死亡的判定标准:
不可逆性昏迷(irreversible coma)大脑无反应性(cerebral unresponsibility) 自主呼吸停止(absence of spontaneous respiration) 颅神经反射消失(absence of cephalic reflexes) 无自主运动(norpurposeful movement)
脑电波消失(absence of electrical activity of brain) 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cassation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脑死亡的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健康 2. 疾病 二、填空题
1.疾病的转归有___①_____或___②_____两种结局。 2.康复可分为__①______和___②_____。
3.目前一般均以__①______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4.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的标志是_①_______,它是指_②______ 的永久性丧失。 三、单项选择题
1.有关健康的正确说法是 A. 健康是指体格健全 B.健康是指不生病
C.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D.健康是指社会适应力的完全良好状态 E.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2.疾病是指
A. 机体有不适感 B.细胞受损的表现 C.机体对内外环境协调功能异常 D.劳动力下降和丧失 E.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3.关于病因的论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不是每一种病都有病因的
B.外界致病因素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C.机体对病因的防御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 D.机体对某些外因的感受性不同
E.自然环境可促进一些病因对人体致病 4.下列哪项因素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
A. 细菌 B.病毒 C.真菌 D.一氧化碳 E.疟原虫
5.烧伤后形成的瘢痕属于
A.完全恢复健康 B.病理性再生 C.不完全恢复健康 D.病理过程 E.以上都不是
6.下列哪项不是脑死亡的必备条件
A.瞳孔散大固定 B.脑电波消失 C.自主呼吸停止 D.心跳停止 E.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四、多项选择题
1.判断脑死亡的根据有
A.大脑无反应性和不可逆的昏迷 B.呼吸停止
C.瞳孔散大或固定 D.颅神经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 E.心跳停止
2.疾病的结局包括
A.完全康复 B.不完全康复 C.死亡 D.复苏 E.没有变化
3.完全康复的基本特征有
A.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B.机体完全恢复了自稳调节
C.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变化得到恢复修补 D.完全康复后机体和患病前完全一样 E.完全恢复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4.不完全康复的基本特征有
A.疾病过程中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 B.主要疾病症状和体症已消失 C.体内仍存有某些病理变化 D.可以和其他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 E.不适当增加机体负荷可使疾病再现(或复发) 5.采用脑死亡概念的意义在于
A.利用提供新鲜器官移植材料 B.有利于对病人的积极抢救 C.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 D.利于判定死亡时间 E.利于确定终止复苏的界限 五、判断题
1、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教学研究1212病理合下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