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亭境内迄今发现的七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都程度不同地有陶器出土,这些陶器有细红泥砂陶罐和陶灶等。这证明了华亭陶业的第一次辉煌。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的陶器生产渐渐转化为陶瓷生产,这样就形成了华亭陶瓷。
二、华亭陶瓷由兴盛至衰落以及后来发展的原因和过程华亭制陶业自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经过夏、商、周三代2000余年的演变,在战国末期以至秦、汉,迎来了第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帝王祭祀活动的促进和带动。
近年在研究秦、汉帝王祭祀之处——“吴阳武畤”的过程中,文化学者王学礼先生在华亭境内的陇山莲花台发现了古“上、下畤”遗址,而且他在《安口窑与陇上窑》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公元前423年,秦灵公二年在吴山之阳,作‘上、下畤’以祭炎黄帝后,这里就成了帝王们每隔一年必来祭祀的神坛,既祭祀就需要大量的祭器,帝王们不可能全从京城带来,一部分陶器就要就地烧造。”这对考察华亭陶瓷发展史,作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推测。构成这种当时在华亭烧造祭器的可能性,除了“就近”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开始于这个时期的华亭煤炭的开采使用(见《增修华亭县志》)。上古时,在人们对陶土品质与陶器质量的关系不甚明了的情况下,烧成方式方法往往被视为陶器生产的关健。基于这一传统经验,战国时期华亭煤炭的开采使用,无疑吸引了祭祀者们渴望祭器的目光。持续到西汉的祭祀活动,迫使华亭制陶向仿制宫廷陶器转变,促成了华亭制陶工艺的第一次飞跃,亦或是华亭古瓷生产的契机。
后汉末年到魏晋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无论东汉初年平定隗嚣之乱、三国时期魏蜀较量,还是南北朝的割据争霸或起义造反,华亭或遭大军压境,或为流寇难民栖身。在这样一个战乱不止、动荡不休的时期,华亭陶瓷业势必陷入徘徊不前的境地。
隋唐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中西方文化交流迅速兴起并日趋活跃,瓷器一跃而成为仅次于丝绸的第二大外销产品,中国陶瓷开始走向世界,尽管中唐时期开辟了由海上通往西方以运送江南瓷器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但长安西行通往西域诸国的“丝绸之路”的商贸大通道地位丝毫没有动摇。正如日本学者长泽和俊所说:“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桥梁。出现在丝绸之路各地的文化,依靠商队传播至东西各地,同时又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各地的文明。”内地陶瓷沿丝绸之路源源销往西域诸国,又一次为丝绸之路沿线华亭的陶瓷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开辟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上,陇山为长安西行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处于陇山东麓的华亭,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这条闻名胜世界的交通网中的四条道路,从其腹地或周边通过。由长安出发,沿渭水逆流西行,后沿汧河逆流而上,到达华亭南端麻庵边缘后,有三条道路翻越陇山。另外一条沿泾水干流逆流西行的道路,则穿过北与华亭毗邻的平凉(今崆峒区),过箫关翻越陇山。穿梭于这四条道路上的客商们带着由大都市长安收购的各地的名优瓷器进入华亭县境或其南北毗邻地区,这样就给华亭带来中原及其它各陶瓷产地的大量文化信息,从而架起华亭陶瓷与各地名窑名瓷之间沟通和交往的桥梁,对华亭陶瓷起到全面而又深该的影响,促成了华亭陶瓷工艺的第二次飞跃。
从隋唐开始的不断吸收内地大量先进工艺的过程,使华亭陶瓷业很快走向成熟,到宋元时期,华亭陶瓷在全国已初具影响。1972年故宫博物院李辉炳、李知宴两位专家来安口杨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等教育华亭陶瓷史话(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