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又创烧研制成功了硫璃瓷,这三年间跨了三大步。到了民国七年(1918年)安口人刘瑞又去江苏宜兴学习紫砂陶工艺,回来后试烧成功了紫砂陶器。民国八年(1919年)又有山西阳城瓷工王延太来到华亭在安口创烧成功了穿衣二细瓷。此后,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本地人朱志明、赵尔英、幸帮荣三人又去了江西九江学习,回来后办起了陶瓷研究所,附设陶瓷专业学校,研制成功了普通白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国民党资源委员会派留德工学博士温步颐先生来华亭,在安口创办了低压电瓷厂。同年安口陶瓷专业学校又请来了江西景德镇陶瓷学校教师李弃疾先生推广了制模技术和雕塑技术。是年,甘肃省政府投资30万元,创办了甘肃省安口窑光华瓷厂。时隔八年又有山西宁武技师李友恒,随带山西永城瓷厂技师李长庆、瓷工李茂生来华亭,在安口创烧注浆产品和瓷红、瓷绿等有色瓷品。由此可见,到了民国未期已经形成了具有华亭地方特色的粗瓷、普瓷、琉琉瓷、紫陶瓷、电瓷产品。釉料有了白釉、瓷红、瓷绿。相应出现了彩绘色瓷和注浆工艺,把华亭的陶瓷业又推进了一大步,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接收了光华瓷厂资产,1950年2月,更名为华亭县新华瓷厂,继续生产日用陶瓷。1951年12月后因管理不善停业。
1952年3月1日,人民政府在华亭县新华瓷厂的基础上接收改造了李树周、张瑶林、王元伯三家私营瓷业瓷产,成立了地方国营华亭新华瓷厂,命陈宗周为厂长。当年生产日用陶瓷52.24万件,完成产值6.37万元,实现利税0.44万元。1955年新华瓷厂由这安口正街王元伯厂址内迁往朱志明的明兴陶瓷厂(现电瓷厂内),同时明兴瓷厂并入新华瓷厂。主要生产碗、盘等细瓷产品。
在公私合营和大炼钢结束后,1962年县市分设,由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平凉市安口陶瓷厂更名为华亭县安口瓷一厂,继续生产碗、盘等细瓷产品。将平凉市耐火材料厂更名为华亭县安口陶瓷二厂,因耐火材料销路不畅,转产日用陶瓷,主要生产缸、盆、罐、坛等粗瓷产品。并将砂器、砖瓦分出,成立了华亭县安口砂器社及华亭县安口砖瓦厂。后经上级多次拨款,各厂收益有了很大提高。
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按照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批准将华亭县安口陶瓷一厂和华亭县安口陶瓷二厂合并为地方国营业华亭县安口陶瓷厂。1965年用优质原料研制成生产细瓷的坯釉料配方,使安口陶瓷质量档次上了一个新台阶,花色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迅速提高,产品开始由国家安排供销系统包销。三年调整期间共完成产量1280.51万件,产值272.53万元,此景喜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受无政府主义极左思潮的的影响,企业党政工团组织被搞垮,许多管理干部被停职批斗,技术人员下放劳动,生产处于半停顿状态,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生产经营亏损。
1971年遵照中央“抓革命,促生产”的指导精神,生产逐步发展,企业管理步入正规,用先进技术装备改造落后的工艺设备有了明显的进步。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安口陶瓷厂经过不断的整顿和改革,以及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有了较快地发展。在西北诸多陶瓷厂家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纷纷关闭破产时,唯安口陶瓷厂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等教育华亭陶瓷史话(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