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白话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剥离社会功能,事业单位精简机构,我国幼儿园的结构和投入体制、机制发生了重大改变,一些地方把开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了市场,原先撑起我国幼儿教育大半壁江山的、以工人、普通公务员、服务行业职工等中低收入家庭子女为对象的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急速萎缩,“公办”性质的幼儿园数量急剧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1996年,全国幼儿园总数达到187324所,而2008年降至133722所。由于学前教育资源总体规模不足与自身接受能力有限,使学前教育资源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导致了“无园可入、入园不能就近、入园不能如愿”的“入园难”问题。
尤其是,我国的幼儿园长期以来一直是主要接收3-6岁孩子入园,但现在,城市的家长在孩子2岁左右就希望其进入幼儿园的托班。如果幼儿园能收到小班幼儿,一般就不愿意开托班,只有条件好、有实力的幼儿园才开办。而“多一个年龄段的孩子就等于缺失1/4的资源”,这也使得经济发达城市的“入园难”体现在3岁以下孩子入有托班的幼儿园难这个问题上,这些幼儿园内部扩容能力有限,教师数量、办园空间和经费的不足,将直接导致幼儿园招生能力的不足,也从另外一方面加剧了学前教育资源的数量不足。
其次,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家庭可任意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大幅提高,从而家庭对孩子接受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呈“井喷”状态。而城市的优质幼教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公办园。一些所谓的“优质”天价幼儿园满足了一些“先富起来”的、具有高度支付能力,并对子女教育寄予厚望的家长的需求。但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低价优质的公办幼儿园是他们的首选,而这些公办园的数量又远远小于家长的需求。学前教育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优质公办园“奇货可居”,“入园难”也就主要表现为入低价优质的公办幼儿园难。
再其次,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偏差。
从幼儿个体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公共性与基础性来看,儿童早期教育是“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幼儿教育阶段应该至少是具有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等量齐观”的地位,这个阶段的教育是关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人们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理由,追求“优质园”、“名园”,不仅使得学前教育的优质资源更显稀贵,而且使学前教育机构用“投其所好”的方式增加了入园的难度。许多家长判断一所幼儿园好坏的标准,不仅有公办民办、硬软件差异、名气大小之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知识”。为了迎合这些家长的需求,一些所谓的“双语”、“蒙台梭利”等“特色”幼儿园应声而出,一些幼儿园开设了诸如“珠心算”、“超前识字”、“智能开发”等可以满足家长“期望”的课程。值得警惕的是,这些由家长急功近利的学前教育观催生出来的有违学前教育规律、有损害孩子长远发展的“伪优质园”,却也成了家长们疯抢的目标,即使再难也要进入其中。
要破解城市儿童“入园难”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必须明确政府的责任。
学前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公共产品的性质与公益性质,学前教育的供给主体应当是也必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等教育入园难问题(1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