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在语言中的应用
总第102期潘 平:浅论图形 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63(
对于这幅图,很多人第一感觉会认为它是一个花瓶,因为它被涂成了黑色,在白色的背景上具有封闭的状态,很容易被看成是突显的图形。但如果你换一个角度,也可以将白色部分看作图形,而将暗色部分看作背景。
我们认为:句子不成立的原因很可能与说话人关注的焦点有关。拿第一个例子来说,既然少数同学不同意这个方案,就隐含着大多数人同意这个方案,说话人关注的是大多数人。而 少数!和 多数!构成了这样一个整体, 少数人!
和 多数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根据图形 背景理论,要表达这一整体中的人是否同意这个方案,人们最自然的表达方法是把大多数人的意见当作焦点表现出来。(就像是图中的花瓶一样,它被涂成了深色,非常突出和显眼,相比白色更容易被认为是图形。)如果要突出少部分人的意见,我们会说:(只有)少数人不同意这个方案。 只有!在这里是隐含的,它和 都!的意义相冲突,所以 都!是不能要的。
四、图形 背景理论在对外汉语中的应用1 吃了苹果!此类语言现象引发的思考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了!的用法对留学生来说始终是一个难点。他们在明白了 了!的基本含义和用法后,有时还是不能造出正确的句子,如:
(20)他吃了苹果(21)他喝了茶(22)他买了书
孔令达先生对此问题进行了论述,他把动词后的宾语称为简单宾语,并明确指出: 如果&动+宾 表示经常发生并且比较具体的动作,一般不能自足##这类非自足的格式可以添加这样的语言成分变成自足的句子:在宾语前添加表示物量的词语。![7]在留学生的课本 汉语教程%一年级教材第二册中也很明确地说: &V+了 要带宾语时,宾语前要有数量词或其他词语做定语。例如:买了一本书;喝了点酒;吃了一些鱼。![8]由此看来 V+了+简单宾语!格式是不成立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只满足于对一些语法现象或词的用法作硬性规定,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很好。作为老师,如果把为什么这样的道理给学生讲清楚,把中国人讲汉语的语感传达给学生,我们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接受得快一些。那么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也试着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 背景理论来做一番解释。
像这样的一些句子不成立的根本原因是:句子只说出了背景,而没有说出图形。这类句子人们关注的是整个事件,包括吃的数量或者东西的好坏等等,而不仅仅是一个动作。要么在宾语前加上一些表示物量的定语,比如说我吃了一个苹果。在这里,数量词相当于一个句子的焦点(图形),相当于暗示着一种对比,我吃了一个苹果,而不是两个、三个等等。虽然这种对比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在我们脑海里是存在着这样一个参照(背景)的。
还是以(20)句为例,我们还可以说:(,考
同样也可以成立。这里很显然, 他吃了苹果!表示的是一个时间背景,图形(焦点)是后一句话 他上学去了!,后半句话是以前半句话为时间参考点的。如果没有后半句话,总会让人感到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好像后面还差点什么似的,原因正在于此。
2 她去了小卖部买酸奶!和 她坐着在海边!引发的思在李大忠先生主编的 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中,可以看到留学生在 了!上犯的一些错误9:
(24)她去了小卖部买酸奶。(25)昨天晚上我朋友来了看望我。(26)上个星期,我们到了郭沫若故居参观。
实际上所有的错误句子去掉 了!就正确了,这几个错误例子的类型不同于我们刚才举的例(23) 我吃了苹果,就上学去了!这样的例子。尽管都是两个动作联结在一起,但例(23)中用 了!是为了给后面动作一个参照。而现在所举的(24)、(25)、(26)不同,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先后。以(24)为例,我们知道动态助词 了!是表示动作的完成,如果在第一个动词后加上 了!,那么就强调了 去!的动作已经完成、实现。这样一来, 她去了!和 小卖部买酸奶!都成了叙述的重点,都是图形(焦点),没有主次之分。正如李大忠先生所说 意义的重点不在于第一个动作行为是否完成,或者说是目的的意义压倒、超过、淹没了动态一样,因此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否完结已没有表达的必要了。!所以像这类错误,要使此句成立的话,把 了!去掉就可以了。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小学教育浅论图形_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