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思想,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思想。
【原理和方法论】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原理和方法论】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要点详解】
考点二: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一)客观规律
1、什么是规律?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固有的 不是主观添加的(如乌鸦报丧)
本质的 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
必然的 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
稳定的 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
【提示】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
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定律是对规律的反映,两者都是主观的东西(有正误之分)。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指点迷津】
误区1 人可以改变、创造、改造、消灭规律。
评析 人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改变、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人只能改变规律发生
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规律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以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误区2 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是规律。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高中政治 哲学第一轮复习笔记(19)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