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等。
2.表述准确问题
不少试题存在语句不通、指代不明、用词不当、表述不准和多余累赘等现象。
例1.选择题:我国用 改革开放的春天 代替 以阶级斗争为纲 作为宣传口号,这件事最早发生在 A.土地革命时期 B.三大改造完成时 C.文化大革命结束时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该题题干表述不清,“改革开放的春天”是比喻,非“宣传口号”。“宣传口号”也不是“件事”,而是一种现象。 例2.选择题:这里所说的 国耻日 是指(D珍珠港事件)。
国耻日应指日期,不应指历史事件。题干可改为“演说中‘卑鄙的进攻’是指”,或将“国耻日确定依据的事件”,这样更切合题意。
例3.综合题:某同学对抗日战争的历史特别感兴趣,想在图6、图7的基础上添加两个主题及相关历史图片各两幅。
表述令人费解,不知所云。
有的试题表述累赘,不够精练,显得多余。如材料题“自古及今,历代社会人们不断追求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一句,与所列材料联系不紧,多余。有的试卷大部分图片对解答试题没有作用,失去存在意义。
3.命题技术欠缺
有的试卷陈题较多,材料题和综合题所提供的材料无内在联系,设问互不相关且没有提升,有的主观题的问题情景与设问内容相脱节、试题设置风格雷同,选择题中使用否定式、排列组合式偏多,纯记忆的年代考查偏多等。都反映出在命题技术技巧上的不成熟。
例1.综合题:回答五四运动的有关问题。 (1)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2)根据图8、图9,分别指出1919年6月3日前后,五四运动的重心城市和斗争主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图略,图8为“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图9为“6月5日上海工人游行队伍”)
(3)下列对五四运动及其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华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B.是五四青年节的来源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D.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2005——2006学年度福建省八市中考试卷分析(8)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