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及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典型住区为例(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6-02 本文由揽清幽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当前的住区规划以机动交通为导向,普遍存在着步行网络支离破碎、步行环境逐渐恶化、步行安全日益凸显等问题。而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可步行性水平的提高对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住区活力、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总结了影响可步行性的关键因素,剖析了既有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德尔菲法及现场调研确定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

2015年第1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10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西方国家提出了安宁交通、共享街道、新城市主义等一系列社区步行理论。当前,西方学者还大量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可步行性与建设密度、用地混合度、设施可达性、道路连通性、街道设计等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并提出了测度可步行性的方法。而国内对于住区可步行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并多从住区步行系统本身出发,研究微观层面步行系统的优化设计。本文在对国外可步行性研究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规避其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在指标选取与评价打分方面的不足,尝试提出科学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从而为全面客观地量化我国住区步行品质提供基础,也为步行友好的住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1.1 可步行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罗伯特·瑟夫洛(Robert Cervero)[4]、劳伦斯·弗兰克(Lawrence D. Frank)[5]、凯文·克里泽(Kevin J. Krizek)[6]、安·福西斯(Ann Forsyth)[7]等学者认为只有通过开发密度的提升和用地多样性的增强实现紧凑的土地开发模式时,才能使工作地、学校、生活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居民步行目的地达到居住地的步行辐射要求,从而使居民具备步行前往这些目的地的前提条件。迈克尔·奥克斯(J Michael Oakes)[8]等学者提倡以小尺度高密度方格网的街区形态获得高连通性的路网特征。高连通性的路网意味着居民在前往目的地时有多种路径和方向可以选择;同时,尽端路、环路的比例大大降低,减少了居民的出行距离(图1),使出行距离在居民可承受的步行距离范围内。迈克尔·索斯沃斯(Michael Southworth)[9]、斯科特·道伊尔(Scottl Doyle)[10]等学者认为客观的步行环境会影响步行者的主观感知,如街道的设计(包括街道的尺度、家具的设置、界面的设计等)以及步行空间的开放性、可监视性、安全性等。步行空间环境的提升增加了人们步行出行次数,对可步行性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及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典型住区为例(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及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典型住区为例(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9449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