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及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典型住区为例(3)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6-02 本文由揽清幽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综上,建成环境对步行的友好程度及支持程度主要体现在建成环境特征与步行出行特征的作用与反馈机制(图2)。影响步行选择的建成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开发模式、道路网络特征及步行空间环境,而测量路网连通性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街区长度和面积、交叉口密度、路段节点比。等[11](表1)

1.2 可步行性的测度方法研究

随着对影响可步行性因素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采用不同的影响因素作为测度内容提出了众多关于可步行性测度的方法。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主观感知法和客观评定法。前者指研究者通过制定有关建成环境的调查问卷了解居民进行步行活动时对周边一定范围内建成环境的主观感知,进而获得区域的可步行情况,如邻里环境可步行性量表(NEWS、NEWSA)[12-13],这个方法的主要缺陷是判断标准受居民的年龄、性别或其他个体因素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导致某一部分的调查结果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后者则是研究者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实地调研,按照已有的评价标准对该区域进行评价而得到的区域可步行性状况,如步行与自行车系统性环境量表(SPACES)[14]、苏格兰可步行性评估工具(SWAT)[15]等(表2),该方法由于不依赖居民的回忆,所以结果相对准确可靠,通过现场观察等方式也容易将研究做到全面细致,但其局限性是调研工作繁重。

上述测度方法中,无论是主观感知法中调查问卷的设计或是客观评定法中评价标准的制定都以文献综述、专家访谈的方式进行,缺少对居民意见的考虑,缺乏人文色彩。同时,NEWS、NEWSA等主观感知法在调查过程中过于依赖调查对象的主观认知,客观性不足,相对于SPACES、SWAT等客观评定法来说缺乏优势。因而结合住区可步行性具有人文社会和科学推理等双重性质,有必要建立一套具有定性和定量双重特征的可步行性测度方法。

1 国外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概述

“可步行性”这一词在字典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医疗健康等几大领域的很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诠释。简单来讲,可步行性是一种空间属性,描述了空间对于人们步行出行的引导能力。从城市研究的需求来讲,可步行性是指建成环境对步行的支持程度及步行者对环境中步行体验的评价[1-3]。

本文中可步行性指的是建成环境支持和鼓励行走的程度,包括为行人提供多元复合的服务设施、便捷合理的步行网络、舒适安全的步行环境等,从而有利于该地区的居民采用步行方式进行通勤、休闲、运动以及获得各种商业与公共服务。

表1 路网连通性指标表

Tab.1

indicators of road connectivity

路网连通性指标相互关系

街区长度街区面积

反比反比正比正比正比正比

指标测量方法

街区一端到另一端道路中心线的距离

街区的长度乘以街区的宽度单位面积内的街区数量单位面积内的道路交叉口数量单位面积内的道路直线长度路段总数/道路交叉口节点总数

图1 尽端回路大街坊社区与高连通度小

街坊社区出行距离比较

Fig.1 a comparison of trip distance between large neighborhood communities with cul-de-sac and small neighborhood communities with

high connectivity

街区密度交叉口密度

图2 可步行性的作用机制

Fig.2

the mechanism of walkability

道路密度路段节点比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及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典型住区为例(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及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典型住区为例(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9449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