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信任视角下的司法公信力(20)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6-02 本文由凭栏听雨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实然与应然:司法公信力的缺失与回归*

——以民事法官庭审语言为视角

文/章建荣

司法公信力是通过法官的公信力来实现的。抽象的法律规则要得到民众的认同,必须借助于法官,法官是法律效力由应然到实然的媒介和桥梁。“细节决定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同样需要关注法官庭审语言细节。法官是司法裁决者,其在解决纠纷过程中的表现也较为关键,言行举止是影响公众评价司法的重要方面,法官的语言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对司法的信任评价。

一、司法公信力的双重意涵—法官庭审语言之法理诠释

司法公信力是一个具有双重维度的概念,一方面是司法过程中公权力对民众的信用,另一方面是民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司法公信力概念强调的是法官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与互评。法官语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表达司法公信力的载体。

(一)法律意义:民事法官语言素质集中展现一般而言,当事人对司法的信赖以及对法官的信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官个体素质体现。语言素质是法官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官通过其在司法运作过程中的话语表达,不仅体现其言语表达能力,更以言语方式彰显法官的公信力。可见,法官语言素质直接关乎司法公信力的高低。庭审语言是法官语言最直观载体,民事审判之庭审是平等主体在法官主持下理性对抗过程,故庭审能最集中地展现法官的认知以及对诉讼的印象。由此,庭审语言与法官语言素质提升就应密切相关了。庭审语言规范,是法官语言能力之升华,而优秀得体的庭审语言表达,亦是法官话语权威和司法公信力的集中展现。

(二)社会视野:民众对民事司法的感知及信任评价

民事案件的当事人在整个司法过程中对法官的感知是不多的,除了对裁判终极产品即司法裁判文书的认知之外,最贴近也最易理解的莫过于法官语言。庭审语言具有直观性,无论对何方当事人,均能从法官在操控庭审过程中的语言捕获自以为

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得到一种对司法裁判活动最初的印象,并影响到其对司法过程以及结论的看法。法官庭审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充当司法活动的评价器,其直观性迎合了民众的评价标准,也极易为当事人所感知并体会。

二、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动因—法官庭审语言之实践检讨

司法公信力提出的现实性背景,是司法公信力的动因,也是司法公信力的语境。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民事法官庭审语言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现实的窘况。

(一)法官的智慧与语言能力之缺位 某地组织当地政协委员旁听了一起民事案件的庭审,政协委员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即法官的语言能力明显过于机械,不如庭审中的委托代理律师。①

这种对法官语言能力的总结或许有失偏颇,但毕竟揭示了一个事实,即有些法官在庭审中的语言过于简化,甚至只有程式化的主持语言,法官变成一种单纯意义上庭审程序的主持人,不对案件事实进行归纳,不分析双方争议焦点,甚至不予必要释明引导,当事人意图通过庭审语言了解法官思维的愿景难以实现。

法官语言机械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除个别法官语言素质较低,通过语言引导当事人能力较弱之外,仍不排除一些法官出于对当事人不同期望值难以融合的忧虑,不愿通过庭审过早地流露出自己对案件事实的观念与看法,但这种做法又势必带来庭审语言的简单程式化,以及当事人对裁判过程的误解问题,甚至造成当事人对法官信任的降低。

(二)庭审语言与法官亲和力匮乏

《人民法院报》曾登载过一则通过语言选法官的新闻,当事人将庭审语言得当作为评价法官办案是否公正的标准。②

从法律角度分析,以某法官庭审中表现亲切就是好法官的理解固然片面,但这 *本文获全省法院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三等奖。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IT计算机信任视角下的司法公信力(20)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信任视角下的司法公信力(2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20187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