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气象学复习资料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17:28:35 本文由鎭伴€㈣姳寮€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复习重在理解,避免死记硬背。题量和分值上可能会有微调。

名词解释:5个,10分 填空:20分 左右 选择和判断:20分 简答:30分,5个左右 问答或分析题:20分,2个

第一章

概念:气温直减率 气温直减率? :实际气层中每升高单位高度时气温的降低值。单位:℃ /100m。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u): f = e/E × 100% 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相对程度

露点:露点(露点温度)(Td):在空气中水汽含量和气压不变的条件下,当气温降低到使水汽达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露点),单位为℃。

能见度 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单位:m、km

对流层有哪些主要特点?

1.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5℃/100m

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使近地面的热量、水汽、杂质等易于向上输送,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天气层;

4.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水平运动。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的性质差异很大,因此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

第二、三章

概念:太阳赤纬 太阳赤纬-太阳离赤道平面的角距离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某测定点地平面的夹角 Sin h = sinφsinδ + cosφcosδcosω φ:北半球为正

δ:太阳赤纬-太阳离赤道平面的角距离 ω:时角(一天中用角度表示的时间) ω =15°(t-12) h的影响因素:

纬度、季节和一天中的时间

正午时ω=0,hmax=90°-(φ-δ) h max的影响因素:季节和纬度

日较差 :一天中温度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

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月平均温度之差。 逆温: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 为什么说大气对地面具有“温室效应”?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能让大量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大气能强烈地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同时又向地面放射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辐射丢失的能量,使地面失热不致过多,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当太阳赤纬为δ(假设δ>0)时,在地球上哪些区域分别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解释为何晴天天空常呈蔚蓝色,阴雨天呈乳白色或灰白色?

散射(Scattering)是质点受到投射来的电磁波冲击时,引起质点中的电子振动,而向四面八方放射电磁波。

散射作用:改变方向,不改变大小

1. 分子散射: d < λ 特点

(1)选择性, 发生在可见光区;

(2) 散射能力与λ4成反比。 λ短,散射强(紫光是红光的6.4倍,蓝光是红光的4.9倍) 紫光的散射率是红光的散射率的6.4倍,蓝光是红光的4.9倍。可见,蓝紫光散射率比红橙光要大得多。这就是晴朗天空呈蓝色的原因。

2粗粒散射: d > λ(质点半径与波长 ? 接近时的散射为粗粒散射) 特点:无选择性,与λ无关,对各波长的散射能力相同(混合光 ) ∴大气较混浊时,大气中悬浮较多的尘粒与水滴时,天空呈灰白色 太阳高度和昼长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 对北半球( φ )≥ 0 ° (N)

(1) 夏半年( δ ≥ 0 ° )

各地日照时数均≥ 12小时,且纬度愈高,日照时间愈长,北极圈以内为极昼。 (2) 冬半年( δ ≤ 0 ° )

各地日照时数均≤ 12小时,且纬度愈高,日照时间愈短,北极圈以内为极夜。 (3)春分、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 全年昼夜平分 辐射逆温、平流逆温的形成原因

1. 辐射逆温(radiation inversion):

成因:晴朗少云微风的夜间, 地面辐射变冷,大气自下而上冷却 特点:有日变化,一般范围小,时间短 日变化(生消过程):在没有大的天气系统影响的情况下, 傍晚时逐渐在近地面生成,午夜加强,高度不断升高,日出前达最高,日出后逆温逐渐从下面被破坏,最后完全消失 年变化:较复杂,大致,冬季比夏季发展强烈,高度也高。

2.平流逆温

暖空气流到冷的下垫面上而形成的逆温 。 特点:无日变化、范围广 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特点

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温度都出现在南极;而北半球仅夏季最低温度出现在极地附近,冬季最冷地区出现在东部西伯利亚和格陵兰地区

最高温度带并不位于赤道上,冬季5-10°N,夏季20°N左右为热赤道;

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致凸向极地,而夏季相反; 赤道地区气温高,向两极逐渐降低;冬季北半球南北温度差大于夏季;

第四章

概念: 降水量:降水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mm)(固态降水指融化后的厚度)。取1位小数 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

1.大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e≥E) a.增湿过程(e增大)

b.降温冷却过程(E减小)

2.具有一定数量的凝结核或凝华核 露和霜的形成

地面与地物表面辐射冷却,贴地层气温降至露点td以下, 就会产生凝结(华) 。

td>0℃→露(凝结),td<0℃→霜(凝华) 形成露和霜的有利天气条件:

晴朗少云的夜晚或清晨:地面有利于迅速辐射冷却; 微风:有利于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进行。 云的分类(依据:云底高度、上升气流) 依据云底高度--高云族、中云族、低云族 层状云、波状云、积状云

根据降水的成因和性质,降水分别可以分成哪几类? 三、(一)按降水形态分类:雨、雪、米雪、霰、冰雹、冻雨等 (二)按降水性质分类

1连续性降水:时间长,强度变化小,范围大 2间歇性降水:时大时小,时降时止,变化慢

3阵性降水:骤降骤止,时间短,强度大,范围小,分布不均 4毛毛雨状降水:雨滴极小,降水量小,强度弱 (三)按降水强度分类:小、中、大、暴雨等 (四)按降水成因分类(上升气流成因) 地形雨、对流雨、气旋雨(锋面雨)、台风雨 形成降水的基本条件 一、(1)充沛的水汽 (2)空气的上升运动: 绝热冷却→凝结→云

输送水汽和凝结核到达一定的高度 顶托雨滴,防止过早降落 (3)有凝结(华)核

(4)发生凝结增长和冲并增长

简述全球降水量随纬度分布的一般规律。

影响降水量分布的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地形

(1)有一个赤道降水最大值,年降水量在2000-3000mm之间,主要是由于气温高,水汽充足,上升气流强,多对流雨而致。若气流被山地阻挡上升,可形成更大的降水量。

(2)高纬度的降水总量很小:纬度高,气温低,高压控制,年降水量小于300mm。

(3)副热带降水次少,副极地降水次多:副热带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降水少,副极地地区是冷暖空气相交汇的地区多锋面多气旋活动,年降水量在500-1000mm之间。 (4)大陆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降水三要素

降水量、降水历时和降水强度,可以定量地描述降水的特性,称为降水三要素。

? 降水量(amount of precipitation) :

降水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mm)(固态降水指融化后的厚度)。取1位小数

1个雨日:日降水量≥0.1mm

? 降水历时:即降水所经历的时间,可用年、月、日、时、分钟为单位,视不同需要确定。 凡降水量必须同时指明历时,如年降水量或日降水量等等。

? 降水强度(rain intensity) :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mm/h mm/d) 在△t降水历时内降水量为△ h时,平均降水强度可用下式计算

瞬时降水强度i则按下式计算

人工影响降水的方法

(一)人工影响冷云降水:

a.干冰法:向冷云播撒制冷剂:如干冰,-78.9℃升 华吸热 b.碘化银法:向冷云播撒人工冰晶,AgI、PbI 人工提供大水滴,形成大小水滴共存的环境 (二)人工影响暖云降水: a.直接向暖云播撒大水滴;

b.播撒吸湿性凝结核,如尿素、Nacl等。

(三)产生乱流:常用爆炸、搅动气流等方法,在云中产生乱流,加快云滴之间冲并增长过程,使形成降水。

如:土炮轰击云层、声波的振动

暴雨标准 暴雨 50.0 ~99.9 mm/d

第五章

概念: 风: 湍流:

风压定律:1、(一)地转风(二)梯度风自由大气中的空气水平运动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风沿等压线吹,背风而立,低压在左方,高压在右方。

2、摩擦风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观察者背风而立,高压在其右后方,低压在其左前方。 简述海平面气压场的分布类型及对应天气 1.低气压(低压):定义:三维空间上的大尺度涡旋,同高度上,其中心气压比四周低。天气:阴雨天气

2.低压槽(简称槽)定义: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槽线:在槽中各等压线曲率最大的点的连线。 天气:阴雨。 3.高气压(高压):定义:是三维空间上的大尺度涡旋,同一高度上,其中心气压比四周高。 天气:晴好

4.高压脊(简称脊):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在脊中等压线曲率最大的点的连线称为脊线。形如狭长山脊。 对应天气:晴好。

5.鞍形气压区(简称鞍):是由两个高压区和两个低压区相对组成的中间区域,形如马鞍。 对应天气:一般无明显规律,天气多变,常常取决于是偏于高压还是低压,从而具有相应的天气。

搜索更多关于: 气象学复习资料答案 的文档
气象学复习资料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eb050q2ti670et7bbhd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