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一、积累运用(共11分)
1. 文言虚词“之”一般有下列几种用法:A.代词,代指人物、事 B.语气助词C.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动词,可译为“去”、“往” 。 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各是什么用法?将序号A、B、C、D分别正确填入句后。(5分)
(1)能以径寸之木( )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3)石青糁之。( )
(4)左臂挂念珠倚之。(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 本文语言简洁、周密、生动,试结合文中有关语句作简要分析。(3分
(1)简洁:
(2)周密:
(3)生动:
3. 根据提示,写出成语:(3分)
(1)写出一个带有“因势”的成语: 。
(2)写一个与“技亦灵怪矣哉”意思相近的成语: 。
(3)写一个赞美核舟上所刻人物形象的成语: 。
二、阅读(共9分)
97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 以上两段文字出自 写的《核舟记》,该文的体裁是 ,核舟雕刻的是 的故事。(3分)
2.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 第一段说明雕刻者的 、 和 ,引出核舟的 ;第二段说明核舟的 和 。(6分)
4. 画线的两个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是 ,第一个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5. 第二段能表现核舟雕刻精致、奇巧的词语有: 。(2分)
6. 细读第二段用简洁语言概括船舱的格局。(2分)
98
参考答案:
一、1.(1)c (2)b (3)a (4)a (5)c
2(1)文字少,传播信息量大。如第2段用380多个字,写了船、舱、窗、雕栏、刻字等物。
(2)用语前后照应、互相关联。如船尾与船头关联、照应。“楫”与“居右者”“居左者”照应,“左手倚一……”与“右手攀……”关联,“右手执蒲”“左手抚炉”关联,“其人”与“居左者”照应。
(3)本文有些段落运用了描写,写出特点,把无生命的核舟描绘得生动、传神。如“中峨冠而多髯者”写出东坡的外貌特征;“右手攀趾,若啸呼状”写出舟子的姿态特征。
3.(1)因势利导 (2)独具匠心 (3)栩栩如生
二、(一)1.魏学洢 说明文 “大苏泛赤壁”2.(1)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2)(他)曾经赠给我一个桃核刻成的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4)打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3.生活时代 姓名 精湛技艺 来历 大小 格局
4.数字说明(列数字) 写核舟的体积之小,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船在中间处高起,上有箬篷覆盖,两旁各有四扇窗子,且能自由开关,有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分别刻有8个字。
9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