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9篇
第一篇
一、课堂上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并使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从阅读的文本中“悟”出道理,发现问题,“懂”得质疑。
二、把握好“速读”与“精读”
因为课堂时间是不允许对统篇课文进行细读、精读的,只能选择速读方式,这并不意味着就不细读,当读到重点处、精彩处,还是要细读、精读、仔细品味。
三、阅读感受不可能千篇一律、完全相同
文学作品中阅读对象的开放性决定了阅读感受的多样性。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藏着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很难用单一主题或中心概括。再者,学生阅读时的心理状态、生活感知、审美经验和兴趣爱好不同,决定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决不能将自己的感受强行灌输给学生,有人说:“读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发现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批评质疑精神。例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本来是讽刺一些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不说真话的跳梁小丑,可有的学生这样认为:“这种人遇事可以随机应变,风来挡风、雨来挡雨也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办事效率能提高。”这何尝不是学生立足现实,具有积极意义的创造性体验?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老师而是敢于批判,敢于推陈出新。清代词论家谭献在《复堂词论》中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我们要了解的不仅是文学作品写了什么或怎么写,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识,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入于书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
四、课外阅读非常重要
我国教育家张孝纯提出了“大语文的主张”。所谓“大语文”指语文的教学范畴,领域的扩大化、宽泛化。语文涉及内容非常广泛,要使学生学好语文,仅靠掌握课本百余篇文章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习是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阅读量的积累,语言例子极大丰富,应当形成语言能力的
1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IT计算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9篇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