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第一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诞生 1.诞生标志:西周伦理思想的建立。表现:宗法等级制度
2.西周“有孝有德”的伦理思想:
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奉养,恭敬父母和祭祀先祖—也是权利与义务的道德反映)
“修德配命”对道德的自觉性(含义:统治者要一心一意遵循和实行先祖之德,才能永享天命)
“敬德保民”的“德治主义”雏形(敬德保民的含义:遵循先祖王者之德才能治理好奴隶和平民。德治主义内容:对祖“明德恤祀”即谨慎的祭祀先祖和上天;对己是统治者加强自身修养;对民是实行德政,即恵民)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伦理思想 1.“义利之辨”的发端:
含义: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作为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
背景:私有制的出现,事利而己的观念支配下形成利欲与道德的尖锐冲突。 2.孔子的“仁学”伦理思想(儒家) “爱人”“忠恕”的“仁爱”原则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仁、礼、义,其中核心是仁,为仁成为了复礼的关键。 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可以解释为“爱人”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而后由近及远,推而广之。形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状态,恢复周礼,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忠恕之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忠”,尽力为人谋,中人之心,故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 “仁”“礼”统一,建设有序和谐的伦理模式——“和为贵”
“仁智”统一,仁者安仁的思想人格 “君子”“中庸”“仁者安仁”
3墨子的“兼爱”说和功利主义思想(墨家) 与“交别”对立的“兼爱”原则:
兼爱: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
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墨子提出
(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
贵义,尚利的功利主义:
兼爱提出爱人应该以利人为内容,体现墨子的功利主义。
“义”以礼为最高标准,凡是符合于礼的言行即为义,“义”以“利”为内容,达到义利统一,是功利主义思想。
“合其志功而观”的道德评价原则:评价一个人或一种行为,应以结合动机与效果为原则。志即动机,功即功效。
4.《老子》的“无为”道德观(道家) “道常无为”及其伦理学意义
道是自然的,不是意志强加的,所以说它无为,但只要遵循自然之道,一切事情都可以做到做好。所谓道法自然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道德蜕化论
社会的公正被废弃了,才有所谓“仁义”存在;出现了聪明智慧,才产生严重的虚伪 “复归于朴”的道德思想
从道德之名复归到未经人为制作的“无名”之朴的道德原始状态。
“无为”作为一种处世之方
不与人争有,不与人争多,先帮助别人(非现实)
5.杨朱和杨朱学派对的“贵己”,“重生”说(宗旨属于道家,又与老庄有别) “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
老子主张“身重物轻”,杨朱发展了老子的这个思想观点,形成了“贵己”、“为我”的学术主张,成为中国最早主张个人注意思想的学术宗师——重视个人生命,轻视个人利益,保全个人生命就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重生”和“全生之道”——全生是既要保命又要有一定的物质欲望,欲望的满足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全生为限度。
6.孟子的仁义之道和性善论(儒家) “人伦”说与“仁义”之道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