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贻庭。整理考试笔记。。。。
“人伦”即人道,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本质特征。包括五类秩序: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仁义之道:亲亲,敬长,指子之孝父,孝为百行之首,“事亲”就是仁,义就是敬长。提出“仁者爱人”
以仁政得民心的道德作用论 主张“施政于民”,对孔子“惠民”思想的发展。
“去利怀义”的义利观和道德价值观 利是,个人私利,私欲。义是“为善” “性善论”和道德本原说
孟子人性论的内容:A,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B,人性“四心”是先天的,即良知C,人性是道德的本原,并由此给人性以善的价值规定。D,人性可失⑤存心养性,反身内省的道德修养论
强调道德修养的理性自觉和对自己言行的自我反省。
7庄子的人生论和自由观(道家) 愤懑世俗桎梏人生的批判精神
将仁义规范视为桎梏人生的刑具,提出“自由”的问题
“逍遥游”——超世“游心”的自由意境 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在人生论上表现出明显的超世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然而,现实的人生与世俗的对立并没有得到实际的解决。
顺世安命的处世方法 所谓“庄子精神”
从批判世俗对人生的桎梏出发,通过“齐物”“无己”而在内心自由中超脱世俗之累,即获得“逍遥游”的精神自由——“游心”与“游世”的统一,以求得个体身(生命)心(精神)的保全。———庄子人生论的三个基本逻辑环节。
8.荀子的性恶论和礼义学说(儒家) “性恶论”和“性伪之分”说
荀子的人性论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立,主张“性恶”,理论出发点即“性伪之分”认为人性的所有内涵,都是自然生成的,都不是
后天的学习、人为所能有的,就是天人之分。 “礼论”,“义分则和”——论“礼义”的起源和道德作用 荀子“重法”“重礼”提出了“礼论”——有功于封建统治的一大杰作,即论证礼义道德的起源。
“义分则和”是荀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即适当或合宜的分就能达致各等级之间的和谐,实质就是构建以礼为制度的和谐社会。
“以义制利”和“荣辱之分”的义利观及道德价值观
“道”即礼义,它是求利和节制利欲的准则和规范。“荣辱之分”在于“先义”还是“先利”,主张先义。 “化性起伪”“积善成德”的道德修养论 “化性起伪”: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积善成德”:即积小善为大德 9.《中庸》《易传》《大学》《礼运》《孝经》的伦理思想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2)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